一個人的開悟之旅:2 做一個有深度的觀察者

相閞書藉書單,請放這裡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一個人的開悟之旅:2 做一個有深度的觀察者

文章 howie » 2019-12-23, 11:09

2做一個有深度的觀察者

  在旅途中,我們把與身俱來的觀察能力,又給拉了回來,這就是旅行中所導出的要件之一。打從娘胎出生後,我們一直在觀察這個世界,去聽、去感受、去辨別。直至一個時間點後,不知不覺的讓這個功能慢慢退化。原因在於自身對於周圍事物的新鮮度早已喪失、習以為常。現在,我們必需將這失而復得的能力再次常駐在心中,時時刻刻來運用。而這個觀察力度,跟以前比較會變得更有深度,在更短的時間內更能夠觸發。

  那麼,我們該如何訓練這種能力呢??或許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來增加深度。

  拿個最近宣傳力度比較大的事件-蜜峰的消失(蝴蝶效應)來舉例:

1.蜜蜂減少(農藥的使用及棲息地破壞等等)
2.導致授粉減少(花朵授精)
3.植物的繁衍破壞
4.昆蟲類及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減少(缺乏食物)
5.鳥類及中大型哺乳類動物食物鏈轉向人類莊稼(缺乏食物)
6.人類食物來源減少,人類數量漸減
7.可能的人類滅種

  雖然說最後結果7可能危言聳聽,因現代科技之賜,人類利用溫室栽種農作物的數量大增,這些產量又是否能供給目前的人口數量?畢竟目前純露天農作物產量佔比還是很大,假設露天農作物產量減少一半的話,又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呢?

  再拿個社會實際案例來格一下,最近的隨機殺人事件眾增,而施暴者反而是父母親戚眼中較老實或沈默少話的鄰家大男孩。類似的案件逐年增加,也讓這樣的題材被放上電視媒體裡的劇本,藉由這樣的呈現方式讓社會大眾對於這類施暴者(實際上也是受害者之一)有更深一層的反思,而不是單純新聞上的獨家消費完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淡忘。基本上施暴者有部份符合以下可能性:

  1關愛度缺乏(父母離異、或兩方忙於工作)
  2成就感缺乏(導致小孩容易在虛擬世界利用金錢來獲取成就感)
  3認同感缺乏(同儕之間)
  4失落感(達不到父母或老師的設定期望)
  5情緒管理缺乏(其實大部份人都缺乏,筆者也是很缺乏)
  6歸屬感缺乏(父母不在、談心朋友沒有、異性緣不佳,跟關愛度有相關連)

  在這些條件缺乏下伴隨幼年成長至青年,被扭曲的性格已定型。又加上現下社會急功近利價值觀、政治口水的氾濫、人與人之間的漠視、欺騙,最後終於控制不了自身的磁場,而爆發一場人間最痛苦的悲劇。在以前未科技化的社會,基本上是為了搶地盤、搶水源而造成悲劇,但這是有很明顯的目的性存在。像這類根本無冤無仇的,八杆子打不著邊也會遇害的家屬,怎麼想也想不透。所以痛苦的地方在於,沒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解釋自己孩子的逝去,沒法給自己心理踏實的一個交代。

  所以我們如果能把深度觀察的習慣養成,對於一件社會新聞的發生,便不會口出狂言、枉加評論,因為現在記者不會"深度"追蹤事情的來龍去脈,只能靠新聞數量來讓這電視台收視率來維持老闆們的期待、廣告收入增加。對於同事朋友間的品頭論足和人身八卦,我們也就聽聽罷。夫妻兩人同睡一張床下,還都有各自的想法,更何況每天只見面不到半天的另一人,又會讓人瞭解到多少?尤其職場是個好鬥爭的環境,流言蜚語更不可輕易相信了,


深度觀察的練習方式

  在這裡就拿格物致知的方式來分享,進行比較有系統性的分析。把我們想要的切入點,變成一個方格,然後自己做個總評。雖然一開始例子不多,但隨著經驗的累加,敏感度也會大幅的提升,像看到一個表徴出現後,接下來的預測很有可能會符合。如果不對,那麼我們就多個新觀點,再繼續累積學習。

人(插圖1)
事(插圖2)(插圖2-1範例)(插圖2-2範例)
物(插圖3)(插圖3-1範例)(插圖3-2範例)(3-2範例嘿呀草備忘錄)

插圖1.jpg
插圖1
插圖2.jpg
插圖2
插圖2-1.jpg
插圖2-1
插圖2-2.jpg
插圖2-2
插圖3.jpg
插圖3
插圖3-1.jpg
插圖3-1
插圖3-2.jpg
插圖3-2
嘿呀草種植步驟:

1. 先將種子浸水12小時
2. 放進夾鍊袋裡24小時後發芽
3. 發芽後移株至盆栽介質內(蛭石和椰土)
4. 不用施任何肥料
5. 光照18小時後進入幼苗期
6. 幼苗期3-4禮拜約長至第三節葉片,進入生長期
7. 開始使用肥料,光照持續18小時
8. 1-3禮拜,草長至約60公分,進入開花期
9. 進入開花期前,先將植株第一節分枝剪下,插在花海綿裡長根,重新成長另一新株
10.生長期至開花期,可用光源時間來控制開化
11.開花期大約再8周後毛變色就可收成花
12.將成花剪下,放置在空房間內報紙上,自然陰乾。
13.開心收成


  這種貼標籤方式的分析,常常被人論評不齒,但就事實層面,我們對每個人都一定會貼標,也就是經驗累積下來的先入為主,做出自我防護的潛意識行為。拿個很好的案例,貼標同性戀,不外乎就是愛滋、濫交、性病、有生理缺陷、行為看不順眼、不孝、反人類天性等等。現在好了,愈來愈多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性向,而再也不在意親戚間的指指點點(說實在就是面子問題,很可笑)。接著同性戀被貼的標籤慢慢的被拆下,直到現在能爭取到平權,可以結婚等等。假如我們在十年前做這個分析表,現在再拿出來,應該有很多地方可以做修改。所以這是訓練觀察很不錯的方法,人事物總是在變,只是我們當下缺乏歷練看不出,或思考方向不到位導致。所以在做觀察後的結論,千萬要保持偏中立的角度,不能太極端。譬如我們對一個人的結論是盡量不接近的結語,但有天聽到別人說些關於A發生的事,對照我們做的分析表有出入,那如果有必要,我們試著再接觸他,把這事發生的來由搞清楚,判斷A的狀況是確認有的,並不是謠傳。那我們或許可以把總結改成"可以接觸,但不多聊"的狀態。或許是因為我們歷練不夠,當時才會下了那樣的斷語,但現在有事實發生,我們修正自己的認知誤區,也成長了自己。

  拿個例來舉,A個性:沈默寡言、內向、不擅與人交往
         情緒控制:看似可以,但有一次的小爆發
         啫好:看小說、看動漫、電影、不常喝酒但可喝、不太主動找女性聊天
         成長背景:父母離異(父家暴嗜酒)、大專畢業、有一姐已婚
         價值觀:不崇名牌、不亂花錢、有時請同事喝飲料、對時事關心但不多聊
         人生期許:沒有特別突出,但希望世界和平。

  照以上的分析,我們自己給A的評語是不用接近,打個招呼就行的同事。但就在這周的周休,A在回家路上竟然跳進小河裡救了名女童,而且還上了地方新聞。結果可想而知,隔天上班時受到英雄式的歡呼,老闆甚至還宣佈晚上公司宴請大家,給A獎勵,頓時成了全公司焦點。那我們是不是該撕掉原有的標籤,換成可主動聊天的對象?換的幅度暫時提高一點,變成可聊天但不主動,然後再慢慢觀察。因為這只表明他有助人的熱忱,並不代表他的個性有改變。就算要改變,那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才可以顯現出來。譬如他原本內向的個性,因為這事件,逐漸變的跟同事融洽;或者是反效果,開始膨風變得自付?又他還是維持以前的個性,他也覺得助人是天經地義,沒啥大驚小怪的。等到確立他的行為表現後,我們再來適度的增減標籤也不遲。當然這只是個範例,現實上我們比較不容易用這方法來匯總,因為缺乏歷練和識人。但如果用這格子分析法,起碼可以理清思緒,訓練自己對人事物的觀察力度加深,也就達到我們要的訴求了。


  溫馨提示:
  1這種貼標方式,自己做好就行了,切莫與他人交流當事人,不要八卦放送。
  2所有舉例皆當下隨意拼湊,無任何當事人。
  3需要分析項目可隨意增加
  4此分析法僅供需要者做比較框架或系統性分析,並不保証絕對適用任何情況。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