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開悟之旅:1開始一個人的旅程

相閞書藉書單,請放這裡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一個人的開悟之旅:1開始一個人的旅程

文章 howie » 2019-12-19, 12:04

1開始一個人的旅程

  來自宇宙某個角落的能量,轉化為實物的我們。從母體誔生之後,一直被這充滿物質的世界包圍著。出生受父母親的照顧,上學後開始和同學朋友交流,學生時代的結束又讓我們得面對職場上的交際。讓我們一生之中,除了睡覺之外,有太多的事件要面對,從而忽略了自己。
  忽略了自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一直是我,所以才能生活到現在。是的,但那或許是肉體物質上的你。事實上,我們個體一直存在的是兩個我,一個物質上的,一個精神上的。雙重性格,對我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舉個例子:我不喜歡那份工作,但礙於生活上及吃得飽的需求,我必須接受它,盡管有可能讓我的肉體受到傷害。這個例子可以含蓋起碼50%的社會大眾。我不喜歡這工作,但我不得不做。那麼,這不是很明顯的雙重性格嗎?

  幾十年的生活,讓我們幾乎完全忘卻精神上那個我的存在。物慾的世界,讓我們每分每秒都在關注自身以外之事(你覺得你在看,那就是你的存在,但其實那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存在,是指每天有否跟自己對話,讓自己更瞭解自己,而不是把注意力觀注在新聞、八卦、遊戲、父母的期望、朋友的失戀等等,藉由一些事件和期待的發生而讓自己感覺到還活著。但現下社會的誘惑實在太多,電視的出現,佔據了我們大部份的閒暇時間。手機的普及度,更是變成一個大眾常態習慣。你還記得有過一天沒有看手機的日子如何打發的呢?如果沒有了電腦,那我的生活簡直不敢想像。科技的進步帶來許多好處,但同時間,壞處也同樣的產生。一物兩面,只要是人在使用,就難免會發生。

試著把這些擾人的東西給慢慢減輕依賴!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一個人的旅行

時間

  旅行是需要時間的。大部份人都礙於沒有時間而遺失了這個機會。十幾年的求學生活,為的是以後的三四十年就業生活更順暢、溫飽及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我們把所有的努力目標放在身外之物,卻忘記了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層面,導致了盲從生活一輩子。雖然細數我們還是有些放假時間,但那只是多個破碎時段,頂多也只是肉體上的放鬆罷了。我們所需要的,是能持續一個人不受打擾的長期時段。譬如一個月,甚至幾年。

  需要長時間的持續專注,才能跟自己對話的更加深入。另外一個需要的理由是:人在思考這些事件時,很容易感到疲憊,而且是很疲憊。這種狀態可能是為了推翻以前的想法而要植入新晶片一樣,抑或像學習到堅澀難懂的領域,可能有個過渡期需要休整,並且這狀態下很容易入睡(短時間的睡眠,非常舒服)。這也是讓人很容易放棄剛踏入這狀態的原因之一,因為大多數人睡醒後便不再想要嚐試,因為太累了、沒有歡樂和腎上腺素的分泌,讓這過程其實頗為乏味(乏味可能是最大的對手,因為他一直會圍繞著我們,這也是要克服的一大難點之一)。

目的地

  安排出了時間,那麼我們該往何處去呢?

  推薦找一個文化差異的地方,可以讓自己的覺知更快的體現出來。這個便是導出質疑和完全觀察者的最快方法。

  我們從小到大習以為慣的家、週邊的街道、同社會的價值觀對我們已經麻木。幾曾何時,我們不再關心街角的店家已經從一間雜貨店變成自助洗衣店、經常走的那條街上的樹因為停車的需要而砍掉、電視上一再播放著某某政客的跳票事件等等,新鮮感早已從童年成長的腳步變成負數,甚至變成極度厭煩噁心現在這個環境。若當下已經符合這樣的情境,那便是啟程的最佳時機點。放下所有的一切,開始一個人的旅行。

  一個人的旅行,跟旅行社走馬看花的旅途全然不同。基於職責,我們跟團出去還是會有些程度上的安全感,被照料著。但一個人的時候,對陌生環境的不熟悉和不安全感大幅提升、對事物也很敏感。基於敏感的升華,我們的新鮮感又再度的被喚醒,所以旅行主要目的之一的要件,就是重來一次對周遭事物的新體驗。

在路上,第一個發現的事入便是感覺空氣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建物和綠化比例的不同,造就出各別地區的磁場化差異,空氣會給予最直接的感受。土壤差別、氣候濕氣、植物類別、有無工業、商品的包裝味、食物和每天移動的人體磁場,讓我們立即有不一樣的感觸。有些地方喜歡用手吃飯、有些人還是保留日常服飾是該地區特有的、為什麼這裡不吃豬肉,但隔一條河的人不吃牛肉等等差異性。然而這些的差異性是如何保存下來的?那便是習慣,或者說是傳統文化。但說到底,就是個習慣,因為以前的人這麼用,那我們也被如此教導。習慣有好與不好,在外人認為這是不好的,但他們卻習以為常。所以大家應該可以明瞭,為什麼要用旅行來做一個開啟,因為可以很輕易的發現他人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是我們所無法接受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外人來看看我們的習慣,是不是也覺得他們接受不了呢?有哪些地方如果我們改變習慣,是否會讓生活上更便利?或者能克服掉以前所認同的-應該就是這樣子吧-的結論?
  
  反向思考或同理心,是一門非常非常必須的課表。雖然不只有在旅途中會體悟到,整個的人生旅途上必定會遇到。我們將這一歷程專門提出討論,畢境這裡只談到旅行的開始。

旅行的時間長久設定

  如果一踏入這旅程,可以有兩種方式。是否要用恭喜還是遺憾,這裡並不下定論。一是依照時程表上的安排,回到家後就結束。另一種則是,自己不管在何時,讓自己設定在還是持續的旅途,把以前認為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思考一遍,用旅行者的角度來觀看,持續的旅行。前者的選擇,其實也可以,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放空幾天甚至幾個月到幾年再回頭來回憶,剌激或許比較大。後者選項如果強制自己還持續去做,搞不好哪天被親戚朋友說:怎麼旅個行回來,整個人就變了樣了?像此類情況發生,有人可能會無法適應,繼而演變成精神上的疾病,譬如逃避。

  所以,我們不要去做任何的設定,隨緣份。如果有那空間時間容許我們持續旅行,那就持續。如果必需得為了祭祀五臟廟或房貸,那就還是回歸正常生活。唯一要記住的是,旅途中的觀察力是否能維持下去,換個角度來觀察、第三者觀察,來重新檢視一次我們周遭的人事物。畢境”一個人的旅行”,多多少少會比通普的旅行收獲要來得多。

另外,要前往目的地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騎自行車,沿途走走停停,聞下花香。坐船享受驚濤駭浪,隨風起舞的節奏。或者搭個巴士,停停靠靠的體驗每個地點的人文風情。但想要坐飛機直接扺達也無不可,只要條件能成立。我們追求的不是到達目的地的速度,而是去享受往目的地當下的每一天,重點在過程,而不是結果。結果是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和感受當下的必然。要結果的好壞,決定權都在於自己,和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有時候,一個人跟自己聊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另外,不要忘了,從我們出生後,這段旅程其實就已經開始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