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M官網正式FAQ1:時代精神運動是什麼?

回覆文章
漢化組亞伯
文章: 84
註冊時間: 2014-04-26, 17:02

TZM官網正式FAQ1:時代精神運動是什麼?

文章 漢化組亞伯 » 2014-04-28, 15:22

(1) What is The Zeitgeist Movement?
(1) 時代精神運動是什麼?

The Zeitgeist Movement is an explicitly non-violent, global sustainability advocacy group currently working in over 1000 regional Chapters across 70 countri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Movement consists of Chapters, teams, projects and events. Overall, the Chapters are essentially what define the Movement and each Chapter works to not only spread awareness about the roots of our social problems today, but also to express the logical, scientific solutions and methods we have at our disposal to update and correct the current social system and create a truly responsible, sustainable, peaceful, global society.
時代精神運動(簡稱TZM)是一個非暴力並努力提倡全球永續性的社群,目前在70個國家中有超過1000個區域性的分部。TZM的基本架構是由分部、小組、計畫、活動所組成。整體而言「分部」是定義整個運動的實質要素,而每一個分部不只致力於傳播關於我們今日社會問題的根源,也展現出人類其實早有合乎邏輯且科學的解決方案與措施,能夠更新並修正目前的社會體系,創造出一個真正負責任、永續、和平的全球社會。

Working through global and regional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community programs, the intermediate goal is to obtain a worldwide movement, essentially unifying the people, regardless of country, religion or political party, with a common value identification that we all invariably share, pertaining to our survival and sustainability.

透過全球和區域性的教育計畫和社群活動,中期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能夠確實團結人們而不論其國家、宗教或黨派的限制,並且享有對於人類生存和永續性而言普遍的價值認同。

It is the assumption of the Movement that the educational/activist pressure generated, coupled with what is currently a failing social system, will inhibit and override the established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nationalist institutions outright, exposing and resolving the inherent flaws. It is our view that the traditional mediums of politics and commerce as forces for change will not obtain the goals needed to make our social system sustainable and humane, for they appear to be born out of the same traditionalized flawed logic that has created the problems as they stand.
TZM的假設是經由教育或行動主義者所引發的壓力,再加上目前正失靈敗壞的社會體系,將會徹底推翻已建立的政治、商業和民族主義的各種制度,暴露顯現出此體系內在的缺陷。TZM的觀點是:傳統上政治與商業作為改變社會的這種力量,已經無法使我們的社會體系變得更為永續與人道。這些仍然屹立不搖的體制在邏輯上是有缺陷的,因為這體制本身就有問題。

The transitional goal, once such a global presence and pressure is obtained, is to implement an economic model that follows a truly scientific train of thought with respect to the technical factors that allow for human prosperity,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ver generational time.
當獲得了全球大多數人們的認同與要求改革壓力時,TZM在過渡時期的目標則是實踐一種經濟模式,能夠真正地遵循科學方法的思維,發揮科技的力量,讓人們能夠繁榮興盛、享有大眾醫療並負起對自然環境應負起的『世代責任』。

This new model, since it is based up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natural law (scienc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all decisions and processes,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Resource-Based Economic Model. However,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direction is not that of an institution, but of a train of thought –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objectively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for social concern, and allowing its natural emergence to flourish without limitation as new efficiencies present themselves.
這種新的模式稱為「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型(Resource-Based Economic Model)」(簡稱RBEM),它是以科學和資源管理來達成所有決策過程的重要指標。然而,這種方向的實踐並不是一種「建制」,而是一種「思維」,將科學方法客觀地應用至社會所關注的議題上,而當科學有新的突破時,也能夠使其沒有任何限制的快速發展。

General Observations:
一般論點:

In the view of the Movement, society toda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tached from the physical world, with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ordering that have little to no relationship to the environment, or the current stat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ith respect to public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以TZM的觀點而言:現今的社會已經與實體的世界越來越脫節了。當談到生產技術、物資分配、社會秩序、公眾健康、永續性等等,這些層面幾乎都與自然環境或目前的科學知識水平『無關』。

Cyclical Consumption
循環消費

For instance, our use of a profit-based, growth-driven monetary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destroyer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sustainable human values. The entire global economy requires cyclical consumption to operate, which means that money must constantly be circulating. Thus, new goods and services must be constantly introduced regardless of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ctual human necessity. This perpetual cyclical approach has a fatal flaw for resources as we know are simply not infinite. Resources are finite and the earth is essentially a closed system.
例如,我們目前實施的金融貨幣體系是以利潤為導向,並由所謂的「經濟成長」所驅動,但這卻早已變成摧毀自然世界和永續價值觀的最大元兇。目前,全球經濟需要循環消費來運作,這也就意味著金錢必須要不斷地流動。因此,新的商品和服務就要不斷地被生產,但卻不顧及自然環境的狀態以及人類的實際所需。這種不斷透過消費的『手段』對於資源而言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因為我們了解到在地球這一個封閉的系統中「資源」是有限的。

To assume the need for constant consumption to keep people employed and, hence, the market system going is ecocidal on a finite planet. The true goal of an economy, by definition, is to strategically preserve and create efficiency. The system today demands the opposite.
在一個資源有限的行星上,去假設一種不斷消費的必要性,好讓人們就業,為的是要使「市場」體系繼續運行,這根本就是一種『自我毀滅』(生態自殺)。「經濟」的「真正」目標,其定義是有策略地(永續地)保存資源並且有效率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但現今的「經濟」體系卻完全與其背道而馳。

Infinite Growth
無限增長

The monetary-market model is based upon money being treated as a commodity and its origination from debt; sold for interest income. This is a “Ponzi Scheme”. Each time this commodity (money) is sold (bank loans) it needs to be paid back (debt) with more money charged as a fee for profit (interest).
金融貨幣體系的市場模式是建立在:金錢被視為一種商品,且金錢的產生是來自於「債務」。金錢被買賣並附上本金之外的「利息」收入。這明顯是一種「龐氏騙局」。每當這種「商品」(即金錢)被買賣時(銀行的借貸),債務人需要償還更多的金錢(債務),因為被加收了一筆作為利潤的收益(利息)。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interest value required to settle the debt does not exist in the money supply outright. In other words, bankruptcy and default are not byproducts – they are inevitable – as there is always more debt outstanding than money in existence. This creates severe, offset monetary scarcity that oppresses many people on many levels.
但問題是為了解決(沖銷)債務額外「利息」的價值,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於金錢的本身。換句話說,破產和違約不是副作品,而是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因為比起流通中的金錢供給數量,總是會有更多的未償清「債務金錢」。這造成了嚴重、偏差的貨幣數量「匱乏」,並因此在許多層面上壓迫著無數人。

The Value of Scarcity
匱乏的價值觀

Likewise, the intentions inherent within the monetary system derive a strategic edge from scarcity. This means that depleted resources are actually a positive thing for industry in the short term for more money can be made from each respective unit. This is contextual to the monetary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hence “value” in economics.
同樣地,存在於金融貨幣體系內在意圖源自於一種從「匱乏」而來的戰略優勢。這意味著剝削(不永續地使用)資源對於產業而言實際上是件有益的事,因為短期內可以從每一個資源單位上榨取更多的金錢。這就是目前主流經濟學中貨幣「供給和需求」的脈絡,即事物的「價值」。

It creates a perverse reinforcement to igno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at create scarcity, not to mention reinforcing technically unnecessary human deprivation. This system does not/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any because it is not financially efficient to do so.
這種概念創造並強化了墮落的傾向,使得人們漠視環境問題和創造匱乏後的負面結果,就更別說以技術層面而言,強化了根本就不必存在的人類資源剝奪與貧困。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不能』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需求,因為從金融的角度而言,這樣做就會沒有『效率』。

Problems/Inefficiency = Profit
問題/沒效率=利潤

Similarly, the system also requires problems/constant consumer interest in order to work. The more people who have cancer, or the more cars that break down, the better the economy is, due to the servicing of those problems. Needless to say, this also generates an inherent disregard for human well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and preservation are the enemies of this model.
同理,為了維持金融貨幣體系,就必須持續製造問題和不斷引起消費者的興趣。若有更多的人得到癌症,或是有更多汽車故障,則經濟反而會更加繁榮。因為必須要有人解決這些『問題』並且負責維修照料(換句話說,故意產生更多的問題或是不從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只是為了增加原本就不需要存在的工作量)。不用說,這種邏輯也產生了一種內在固有的『漠視』,不顧人類與環境本身的需求。永續性、高效率、資源的維護保存必定是金融貨幣體系的天敵。

Cost Efficiency & Irresponsible Obsolescence
成本效益和不負責任的報廢

And then there is the cost efficiency mechanism which demands cutting expenses to remain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place. Every single product created by a corporation today is immediately inferior by design due to the market requirement of cutting production costs in favor of lowering the output “purchase price”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edge, which automatically reduces the quality of any given item by default.
金融貨幣體系中有所謂的「成本效益」機制,要求減少開支以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目前由公司生產的任何產品,基本上在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淪落為次級品,因為市場所要求的是降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以降低「購買價格」,以便保持競爭優勢,而這點就會自動地降低任何原本就應該有的產品品質。

It is impossible to create the “strategically best”, long lasting anything in our society and this translates into outrageous amounts of wasted resources and time. Likewise, this same mechanism is also reinforcing the environmental disregard, depletion and pollution we see as a constant in the world today, among other issues.
因此,不可能創造出「技術上最好的」產品,是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盡可能地耐久耐用的,也就是大量的資源和時間精力是被浪費的,這實在是令人髮指且無法忍受的。同樣的,這種敗壞的體系也強化了對環境保護的漠視、生態耗竭與汙染,而我們在當今的世界中不斷地看到這樣的情形。

Waste & Oppress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
浪費和人力資源的壓迫

Regarding occupations today, we need to ask ourselves what the point is of a given focus and why it is necessary. The fact is that most jobs today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necessities of life. Rather, most are artificial concoctions created in order to keep people employed so they can maintain purchasing power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our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xpand exponentially, displacing humans from the production force.
關於現今人們的職業,我們必須問問自己:為何「職業」是必需的,而其重點又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今日大部份的工作,與『生活的實際必需』都是沒有直接關係的。相反地,大部份被創造出來的職業只是非必要人為的建構,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保持就業,這樣人們就可以維持購買力。但實際上,社會環境是人類的『科技』以指數等級的速率不斷進步,並取代了人類原有的生產力。

It is common in politics today to hear about “creating jobs”. Well, in theory, an occupation could be created where people are paid to sit in a room and test chewing gum all day, every day… but is that a useful occupation of the human mind?
在當今的政治中,普遍會聽到關於「創造就業」的說詞。呃,理論上而言,確實有可能創造出一種職業,其中人們會被支付薪水,但卻只要負責坐在房間裡整天、每天都測試檢查著口香糖…但這對於人類的心智發展而言真的是一種有用的「職業」嗎?

Should we relegate our mental capacity to simply any so-called job due to mere “economic” reasons, regardless of what it actually contributes to personal and/or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becomes even more bizarre as a train of reasoning when we realize that mechanization not only frees us from labor, but that it is actually more efficient and productive due to the exponential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們應該貶低我們的心智能力、屈從於任何這種性質的工作,僅僅是只為了「經濟」的理由,而不去管什麼才是對於個人或社會的整體發展而言是有貢獻的? 而當我們了解到因為科技指數般的進步,機械不只能將人類從不必要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實際上也能夠更有效率和生產力時,那麼這點甚至就會變成一種更「詭異」的「理性思維」。

On a different level, the very reality that each human being is required to be put in a position of servitude to a corporation or client in order to gain income to purchase the necessities of life not only perpetuates the waste of the human mind and human life, it is also a form of oppression – slavery.
以另一個角度而言,每個人都被要求要處於被企業財團或顧客的位置,以便為了獲得金錢來購買生活必需品。這樣的現實不只會持續浪費一個人的生命和心智能力,也是一種壓迫的『奴役制』。

If we combine the aforementioned point on “infinite growth” and the issue of debt pressure that is build into this system, we se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uaranteed debt imbalance and the requirement to submit to labor, regardless of its purpose/effect, in order to gain monetary income for survival, is a structural form of oppression against the lower classes (who hold the most debt and need for more regular income).
如果結合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論點-「無限增長」和建立在金融貨幣體系內的債務壓力問題-那麼我們就會看到:要承擔債務的不平衡以及『屈從』於勞動的需求,而不論勞動的目標或效果,只是為了要獲得金融貨幣體系下的『金錢』而生存下去。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壓迫,壓榨著較低階層,而這些人背負著大部份的債務且需要更穩定的薪資收入。

As noted, advanc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shown that we can automate a great deal. The more we have applied mechanization to labor, the more productive things have become.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negligent for us to waste our lives waiting tables, working at a bus station, fixing cars, or other repetitive, monotonous jobs, it is also entirely irresponsible for us not to apply modern mechanization techniques to all industries possible for, apart from strategic resource management, this is a powerful way to achieve balance and abundance for all the world’s people, reducing imbalances that lead to increased crime rates.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科學與科技的進步已展現出人類可以大量自動化生產的潛力。我們越是投入更多的機械化並取代傳統的勞動,人類反而就越有更高的生產力。因此,浪費生命在桌子旁邊等待、在公車站工作、修理車子或從事其它重複單調的工作,不只漠視了人類的價值,而且對社會而言,不將現代機械化技術應用至所有產業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除了『策略地管理資源』這一點之外,機械化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來創造出全人類的富足與平衡,並減少了『會導致犯罪率上升』的社會不平衡。

The fact is, the market system cannot maintain itself with any viable integrity any longer as corporations will continue to save money through automation, displacing human labor- which also displaces purchasing power, continuing the inevitable loss of “growth” that defines this system.
事實上,市場體系再也不能維持本身的完整性,因為企業財團將繼續透過自動化取代人力來省錢,而這種行為同時也會削減人們的購買力-不可避免的,在金融貨幣體系中所謂的「經濟成長」絕對會消失。

In the end, today’s society now has access to highly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can easily provide more than enough for all the earth’s people. This is possibl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conomy based on scientific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pplying modern methods. This is the purpose of The Zeitgeist Movement – to create a global awareness to thus transition into a new, sustainable direction for humanity as a whole.

簡而言之,現今的社會已能讓人們取得高度先進的科技,且能夠輕易地為全人類提供超過所需的資源。透過實踐一種根據科學方法而管理資源的經濟體系,人們可以應用現今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目標。這就是TZM的目標:為全人類創造一種全球性的『意識』,以便過渡轉化到一種嶄新的永續文明方向。

seeker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4-04-26, 17:01

時代精神運動是什麼?全中文版

文章 seeker » 2014-04-28, 16:34

(1) 時代精神運動是什麼?
時代精神運動是一個完全非暴力並努力提倡全球永續性的社群,目前在70國家中有超過1000個區域性的分部。此運動的基本架構是由分部、小組、計畫、活動所組成。整體而言「分部」是定義整個運動的實質要素,而每一個分部不只致力於傳播關於我們今日社會問題根源的覺知,也展現出人類其實早已有合乎邏輯且科學的解決方案和方法,能夠更新並修正目前的社會體系,並創造出一個真正負責任、永續、和平的全球社會。透過全球和區域性的教育計畫和社群活動,中期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能夠確實團結人們而不論其宗教或黨派的限制,並享有對於人類的生存和永續性而言共同且不變的價值認同。

時代精神運動的假設是經由教育性或行動主義者所引發的壓力,伴隨著目前正失靈敗壞的社會體系,將會徹底限制甚至推翻已建立的政治性、商業性和民族主義的各種機構,暴露顯現出此體系內在的缺陷。此運動的觀點是傳統上作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媒介像是政治和商業,已不能實現所需的目標好讓我們的社會體系變得更為永續和人道,因為這些仍然屹立不搖的建制似乎仍只是源自於同樣傳統且有缺陷的邏輯,並創造了目前所見的各種問題。

一旦獲得了全球大多數人們的認同和要求改革的壓力,時代精神運動過渡時期的轉型目標則是實踐一種經濟模式,能夠真正遵循科學方法的思維,發揮科技要素的力量,讓人們在之後的世代能夠繁榮興盛、享有大眾醫療並負起對於自然環境的責任。這種新的模式通常被稱為「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型(Resource-Based Economic Model)」,因為它是根據資源的管理和自然法則(即科學)作為所有決策過程的邏輯起始點。然而,這種方向的實踐並不是一種「建制」,而是一種「思維」,即將科學方法客觀地應用至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上的這種思維,而且當新的科學效率出現時,也能允許這種自然的突現性進化而沒有任何限制。

一般論點:
以時代精神運動的觀點而言,今日的社會已變得越來越與實體的物理世界脫節。當談到生產技術、物資分配、社會秩序、公眾健康、永續性等等,這些面向幾乎都與自然環境或目前的科學知識水平無關。

循環消費
例如,我們目前實施的金融貨幣體系是以利潤為導向,並由所謂的「經濟成長」所驅動,但這卻早已變成摧毀自然世界和永續價值觀的最大元兇。目前整個全球經濟需要循環消費的運作,也就是金錢一定要不斷流動。因此新的財貨和服務一定要持續被引進生產,但卻不顧及自然環境的狀態和實際人類的需求。這種不斷的消費途徑對於「資源」而言有一個致命缺陷,因為我們了解資源就是有限。「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一個資源有限的行星上,去假設一種持續消費的必要性,以便讓人們就業並因此讓「市場」體系繼續運行,無疑是一種生態自殺。「經濟」的「真正」目標,其定義是有策略地保存資源並創造效率,但今日的「經濟」體系完全背道而馳。

無限增長
金融貨幣體系的市場模式的根據在於,金錢被視為一種商品,而且金錢產生的根源來自「債務」:金錢被買賣並附上本金之外的「利息」收入。這明顯是一種「龐氏騙局」。每次這種「商品」(即金錢)被買賣時(銀行的借貸),債務人需要償還更多的金錢(債務),因為被加收了一筆作為利潤的收益(利息)。但問題是為了沖銷債務的額外「利息」價值,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於金錢供給本身之中。換句話說,破產和違約不是副作品,而是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因為比起流通中的金錢供給數量,總是會有更多的未償清「債務金錢」。這造成了嚴重、偏差的貨幣數量「匱乏」,並因此在許多層面上壓迫著無數人。

匱乏的價值觀
同樣地,存在於金融貨幣體系內的固有意圖源自於一種從「匱乏」而來的戰略優勢。這意味著剝削和消耗資源對於產業而言實際上是件有益的事,因為短期內可以從每一個各別的資源單位上榨取更多的金錢。這就是目前主流經濟學中金融貨幣「供給和需求」的脈絡,即事物的「價值」。這種概念創造並強化了墮落的傾向,使得人們忽略環境問題和創造匱乏後的負面結果,更別提就單純的技術層面而言,強化了根本就不必要的人類資源剝奪和貧困。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不會、也不能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需求,因為從金融的角度而言,這樣做就會沒有效率。

問題/沒效率=利潤
同樣地,金融貨幣體系也需要持續製造問題和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以便繼續維持自身的存續。若有更多的人得到癌症,或有更多汽車故障失靈,則經濟反而就更興旺繁榮,因為必須要有人解決這些問題並且負責維修照料。不用說,這種邏輯也產生了一種內在的固有漠視,不能顧及人類和環境本身的需求。永續性、高效率、資源的維護保存是金融貨幣體系的天敵。

成本效益和不負責任的報廢
然後金融貨幣體系中有所謂的「成本效益」機制,要求減少開支花費以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今日由公司生產的單一產品,本質上在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都淪落為次級品,因為市場的要求是降低生產成本以降低「購買價格」的輸出,以便保持競爭優勢,而這點在預設上就會自動降低任何已給定的產品品質。因此不可能創造出「技術策略上最好的」產品,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耐久耐用,這將轉為大量被浪費的資源和時間精力,令人髮指無法忍受。同樣的,這種相同的機制也強化了對於環境的漠視、剝削和汙染,而我們在當今的世界中不斷看到這種情形以及其它問題。

浪費和人力資源的壓迫
關於今日人們的職業,我們必須問問自己:為何「職業」是必需的,而其重點又到底是什麼?事實上,今日大部份的工作並不與實際的生活必需直接相關。相反地,大部份被創造出來的職業只是人為的建構,以為了讓人們保持就業,這樣人們就可以維持購買力。但實際上的社會環境是人類的科技繼續以指數等級的速率不斷擴展,並取代了人類原有的生產力。
在當今的政治中,普遍會聽到關於「創造就業」的說詞。呃,理論上而言,確實有可能創造出一種職業,其中人們會被支付薪水,但卻只要負責坐在房間裡整天、每天都測試檢查著口香糖…但這對於人類的心智發展而言真的是一種有用的「職業」嗎?我們應該貶低我們的心智能力、屈從於任何這種性質的工作,只為了單純的「經濟」理由,而不去理會實際上對於個人或社會的整體發展有何貢獻?而當我們了解到因為科學和科技指數般的進步,機械不只能將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實際上也更有效率和生產力時,那麼這點甚至就會變成一種更「詭異」的「理性思維」。
以另一個角度而言,以下的現實不只會持續浪費一個人的生命和心智能力,也是一種壓迫的形式:即每個人類都被要求處於被企業財團或顧客奴役的位置,以便為了獲得收入來購買生活必需品。如果結合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論點-「無限增長」和內建至金融貨幣體系內的債務壓力問題-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必定要忍受承擔的債務不平衡以及屈從於勞動的需求,而不論勞動的目標或效果,只是為了要獲得金融貨幣式的薪資而生存下去。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壓迫形式,壓榨著較低層的階級,而這些人負擔著大部份的債務且需要更規律穩定的薪資收入。
如前所述,科學和科技的進步已展現出人類可以大量自動化生產的潛力。我們越是投入更多的機械化並取代傳統的勞動,人類反而就越有更高的生產力。因此浪費生命在桌子旁邊等待、在公車站工作、修理車子或從事其它重複單調的工作,不只漠視了人類的價值,而且對社會而言,不儘量將現代的機械化技術應用至所有產業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除了有策略地管理資源這一點之外,機械化也是一種強力的方式來為世上所有人創造出平衡和富足,並減少了犯罪率上升後所導致的社會不平衡。
事實上,市場體系將再也不能維持本身任何可行的完整性,因為企業財團將繼續透過自動化取代人力來省錢,而這種行為也會削減人們的購買力,延續著金融貨幣體系的特徵-不可避免的「經濟成長損失」。
簡而言之,當今的社會現在已能讓人們取得高度先進的科技,而且能夠輕易地為全體地球人類提供超過所需的資源。透過實踐一種根據科學方法而管理資源的經濟體系,人們可以應用現代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理想。這就是時代精神運動的目標:為全體人類創造一種全球性的覺知意識,以便過渡轉化到一種嶄新的永續文明方向。

(2) 時代精神運動和流程的基本架構為何?

所涵蓋的問題:
• 運動本身
• 成員
• 分部
• 小組
• 協調員
• 計畫
• 理性共識
• 訊息傳遞
• 募款

運動本身
作為一個實體,時代精神運動本身是由全球分部所構成,通常組成要素為城市、州和國家。儘管本質上時代精神運動是全球性的,但「分部」構成了時代精神運動的實質形式。為了成為此運動的一份子,就是成為你所在區域的分部成員,這在你所處的區域內是最低限度的運作層級,並以此為基礎再擴展為此運動整體。

成員
對於一個人而言,在技術的實踐層面上若要被認為是時代精神運動的一位成員,就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分部的活動。如果一個分部並不在其個別所屬的地區中存在,那麼一位盼望中的未來成員將會建立一個。這在分部的初始預備階段是非常簡單的事,因為全部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網站或任何種類、大小的社群或團體。總之必定要從某處開始。

分部
「分部」是時代精神運動成員的區域性團體,以有組織的層級運作。
若從「頂端到基層」的結構來看,目前的分部運作層級如下:
1. 全球國際(以國家為單位)
2. 州/省份(在給定的一國內第二層級的區域性劃分)
3. 城市/城鎮(在給定的州或省份內第三層級的區域性劃分)
分部需要用能力使成員能彼此溝通,也能與其它分部溝通。隨著分部的成長發展,應該要舉行定期的現場或網路會議,並參與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活動和行動。
分部的會議與該分部的協調員在各自的運作層級上舉行。例如,昆士蘭州的分部將會與所有現存的成員開會,而更次級分部的成員,例如布里斯本、陽光海岸、遠北昆士蘭等分部,也將與各自的成員開會。然而,更高一級的會議,即國家層級(澳洲)的分部,將只會與各州或各區域的協調員們彼此開會,而不再與所有分部的成員一起開會。這種細分窄化的方式是為了有效簡潔的理解,因為若同時與數以千計的成員舉辦全國性的會議將會極為困難。此外也有國際性分部的會議,參與成員為國家級分部的協調員,其中該國的其它成員能夠出席,雖然發言的機會是受限的,因為可能還會有其它潛在的出席人員。

小組
小組是由分部的團體成員所組成,由小組內的協調員組織,致力於一個或數個特定計畫的運行。
小組通常有兩種形式:全球小組和區域性小組
全球性的小組致力於時代精神運動核心推廣的計畫,與整個全球性的組織有關。目前有六個全球性的小組,而且每一個小組有自己一套的參與規章和流程。
• 語言組
• 發展組
• 通訊/媒體組
• 多媒體計畫組
• 技術組
• 演講組
區域性的小組通常獨立於全球性運作的評估之外,並且是由分部所創造。

計畫
任何一個小組認同且有興趣去推動的相關任務,無論是由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小組,都是一個計畫。這些通常包括了文字通訊、活動或慈善活動。

協調員
協調員的功能除了身為成員以外,也是每一個分部或小組的組織者或代表,主要是為了促進有效的溝通和水平架構的發展。
這些是運動成員和在分部的基本運作下,人們可以據此監督協調員的論點,協調員致力於處理關於分部、溝通小組以及任何相關的管理議題。但不能將協調員和所謂的領導者或權威混淆,例如主席或決策者等概念。對於個別的分部或小組內的每一位其它成員而言,協調員與其具有同等的價值和重要性,而且協調員並不主導整個分部的最終決定。相反地,他們自願投注時間為了傳達分部和小組之間的共識和資訊,並通常發起個別的計畫。
分部的協調員通常是建立一個給定分部的創建人,當然他們都是自願的,就像所有其它人一樣。然而他們必須經過再高一級的協調員的認可,例如,如果要設立一個城市級的分部,該分部的協調員要經過州、省等級或國家等級協調員的審核,以確保該新分部的發展前景和完整性。新分部的設立取決於未來的新分部協調員的奉獻和知識能力,而這將根據個案的情形來評估。這是其中一個少數的狀況,其中一個城市/州/國家等級的協調員需要「下決策」,在這種情況中即為關於成立次級分部的申請,這是在協調員的責任範圍內。若發生衝突的情況,作為推動運動進展的整體,則更高一級的運作層級將介入並努力達成理性的共識。
全球小組的協調員也不是所謂的「權威」,反而只是一名志願者(再次強調),以確保每一個小組的流程進行順暢。若發生問題或衝突,則某一個給定的分部或小組的協調員變更,將透過個別分部或小組的共識和國際協調員的評估而決定,並且一定要透過「理性的共識」達成。

理性的共識
「理性的共識」不能與傳統歷史上已證明為失敗的「暴民統治」混為一談。這種規則即大家所熟知的民主流程模式,即「一人一票」。時代精神運動不認同完全公開的暴民統治模式的民主,因為其假設的根據是錯誤的,即每一個參與的個體受過充足的教育來達成智識上最適合且最無偏見的決策。
適當的決策與一群人的主觀利益無關,也與單一個人的主觀利益無關。適當的決策是純粹的技術性過程,並利用邏輯去評估一套給定的變數,因此只能根據實體的、技術性的指涉參照物,而不是糟糕的、未經客觀證據或事實支持的大眾意見,而「大眾意見」正是純粹的民主理論中錯誤的假設,以為其將能夠使決策完整圓滿。換句話說,任何一位成員的每一個論點,一定要能藉由外在的指涉參照物,在邏輯上得到支持,清楚地以理性溝通以支持任一給定的結論。這種推斷的過程可以體現在所謂的「案例」之中。
拿分部的狀況當例子:當在一個團體中發生爭論和衝突時,達成理性共識的過程便開始了,需要每一個涉入衝突的參與個體對所有的其它人提出自己的狀況,這種說明過程一定要包含經過技術上的推斷後所找到的因素或例證,並能夠被提出該問題的個人以外的參與成員所評估。換句話說,無謂的影射、假設和預設都沒有價值。如果該爭論無法被量化或以某種方式被合理化,就不能算是一個有效的論證。
讓我們假設一個例子:一個成員對一個協調員的行動有意見,而且希望撤換掉該協調員。讓我們假設會發生這種情況是由於協調員未能恰當地代表該團體大多數人的主要利益和想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提供一套技術上可驗證的事例,而這些事例能讓團體中的成員審視。那麼一種「民主的」共識在該團體中就只會根據所提出的證據而決定,類似傳統概念上的民主,而該決定仍然可以被推翻,如果該結論在技術上的邏輯推斷有疑惑的話,就需提報給更上一級的分部架構來討論。這種再次的額外評估是為了避免有偏見的分部成員,可能會達成的錯誤結論,或是對於議題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換句話說,例如想要移除州省等級的分部協調員時,儘管在個別的分部中已達成理性的共識,但可能仍然需要在州省等級的運作層面上再次達成理性的共識,以避免錯誤及有偏見的團體的決定,或甚至故意企圖造成問題的第三方的滲透。由於這些狀況非常少見,而且通常只會發生在非常小規模或次級的分部運作層面上,因此會構成這些干預的因素自然就需根據個案的情況來判斷。
附帶一提,重要的是需指出成為任何分部或小組的協調員,不會得到個人私益。濫用這個位置的權力或地位不會反過來提供個人私益,或許除了自我滿足感以外。成為協調員也不會因此賺取金錢,而且基本上這是一個更具有壓力的位置,因為本身需要承擔分部運作的責任。許多人會受到超民主(hyper-democratic)概念的制約,並假設大眾的共識是唯一我們所能信任的事物,而個人完全不值得信任。這種憤世嫉俗的觀點需要被調整,而且人們需了解到,在一個人們不能因為狹獈的自利而取得良好報酬的環境中,基本上人們將不會有理由去延續這種狹獈的自利。再次離題一下,這就是為何時代精神運動整體運作上不使用金錢的其中一個關鍵理由,因為金錢常常會導致根本程度上的腐敗,如同歷史一直以來所展現的。
訊息中繼傳遞(在分部運作層級之間)
每一個分部層級有一位或多位固定的協調員,而這些協調員只是該分部利益的溝通代表,儘管在特定的狀況中(更次級的運作層級上)需要他們來評估關於分部的衝突和約定(請參閱上述的組織結構說明)。在所有的狀況中,理性的共識是決策的過程,而這點自然也會凸顯出我們所謂的「訊息中繼傳遞」。
訊息經過每一個分部的內部成員討論,舉辦個別的定期會議(不論是現場或線上),並且對於任何重要的議題達成理性的共識。接著,如果任何一個給定的想法與全球時代精神運動有重大的相關意義,那麼該想法便會透過各協調員有系統性的報告,而由下至上被排入討論的過程。
如果一個城市級分部發起了一個原創的想法或計畫,並且認為可應用至全球時代精神運動之中的話,那麼該想法便會被呈報提出,並且在州省等級的層級上,與所有其它城市的分部來共同討論。
一旦達成了理性的共識,那麼州省級的協調員便將該想法向上帶至國家級的層面,其中該想法被呈報提出並與所有的州省級分部共同來討論。同理,一旦在國家級的層面上達成理性的共識,那麼國家級的協調員便將該想法向上帶至國際的層面上,其中該想法也同樣被呈報提出並與所有國家級的分部討論。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所達成的理性共識將會實行該想法。
這就是「由下至上」的方式。一旦達成了最終的理性共識,由此便會再反過來以「由上至下」的指令去影響所有分部的行動。但顯然會有一些「中間地帶」的提議並不會從「較低的」層級開始,而是從「中間」或「高層」的位置開始。在這種狀況中,時代精神運動的每一位協調員的責任,在於將被提出來的提議向個別的分部成員報告,而且如果產生了衝突,那麼便會再次以「由下至上」的方式來達成理性的共識和決定。

集資募款
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規則,時代精神運動的運作是根據時間的奉獻,而不是金錢上的付出。時代精神運動不允許請求直接、公開的捐款。整體而言,時代精神運動是刻意以個人的貢獻和志願者的模式來運作。然而,有兩項基本的例外。由於各個網站需要花錢來運作,因此能夠接受提供簡易的商品來買賣。以時代精神運動全球官網為例,該網站提供單一款式的襯衫來幫助抵消管理上的花費。每一個分部也能被允許提供單一自製款式的襯衫或類似的商品項目。然而,如果任何「過度的」買賣行為造成了濫用的狀況,則該買賣行為將會被關閉禁止。這些決定是由國際和全球的管理員所達成的共識。
第二種例外是當特定的暫時性計畫需要資金時。基本上會預期該計畫的資金來源,將從分部的個人成員或一群成員直接設法籌集。如果無法實現這種志願的方式,那麼就需要實施一套完全透明的暫時性捐款系統,以期符合該計畫的需求。

(3) 時代精神運動如何看待我們今日主要的社會問題?
時代精神運動與今日大多數的行動主義者社群或政治/社會運動非常不同,因為其看待世界上大部份共通社會問題的方式與眾不同。
簡而言之,社會體系本身被視為「根源」,伴隨著人類行為和其隨後帶來的效應-腐敗、汙染、戰爭、浪費、剝削以及價值觀和心理上的扭曲,這些都被視為「病症」,衍生自社會體系這個根本的來源。
現代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已發現,人類的活動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被一個文化所獎勵的事物通常會被延續下去。例如,當企業財團故意從事汙染活動以節省成本時,通常這會被視為一種「道德問題」。如果企業財團允許這種事情發生,那麼許多人就會抱怨裡面的人都是「腐敗墮落的」。然而這種假設有一個錯誤。如果我們生存的環境允許我們去「節省成本」,而且只要藉由剝削、濫用或冷漠,就能因此變得更具有「經濟效益」的話,那麼我們為何不會預見這種腐敗墮落的情形發生?特別是當我們處於一個以競爭為基礎,並總是追求高於他人優勢的體系。
換句話說,「腐敗墮落」是正在被目前的社會體系強化鞏固的。因此解決方案不是設立更多的「法律」來試圖阻止這種行為。解決方案必須創造一種社會體系,其中社會的運作完全不會強化或獎勵這種行為。就對抗金融貨幣體系本身的內在邏輯而言,法律僅僅只是「補丁」。
儘管時代精神運動有食物銀行和其它類似的計畫,以減輕緩和目前社會模式的固有內在壓力,但時代精神運動不認為這種行動是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因為這些只是緩兵之計。再次強調,目前的社會體系是以下問題的根源:10億人口挨餓、失業、資源耗竭和令人髮指的大量汙染和浪費。時代精神運動認為改變目前的社會體系才是真正必要的修復,因此需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關於此議題還可以談更多,因此請檢閱時代精神運動的資料素材以取得更多例證,關於目前的社會體系秩序(特別是經濟)如何是人類大部份問題的根源,以及目前的體系如何降低人類生活的永續性。

(4)時代精神運動如何看待我們今日主要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今日世界中,似乎大部份提供的解決方案受限於目前社會秩序和實踐的框架中。
例如,世上有超過10億人挨餓,而且最普遍為人所追求的解決方案,往往都是以某種方式利用金錢來取得所需的資源。
時代精神運動採取一個非常不同的觀點。我們不能只是按照個案的情況去努力解決問題,並受限於目前廣為人們所接受的體系,因為事實上,可能就是目前的體系本身創造出這些問題。相反地,時代精神運動退一步重新思考潛藏於這些問題本身之下的內在固有邏輯,以及它們如何連結到正在浮現的新興科學基準(關於科學方法),而這方面的考量始終在傳統的社會傳統中缺席。
在10億人口挨餓的情況中,解決方案不在於依賴更多的捐款、更多的政府補助、或甚至更多的立法去限制可能的因果濫用和在這些區域中可能會發生的剝削。這些都不是直接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們並未與生存的機制相關,相反地,它們只與目前的社會傳統有關並作為中介的傳聲筒。
因此,真正的問題在於潛藏的邏輯是技術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或金融性的。飢餓是一項技術性問題,其中乾淨、維持生命的資源並未提供給特定遭受飢餓之苦的地區,不論理由是什麼。那麼就要問以下這個問題:有沒有客觀的科學經驗上、環境上的限制正在使得這些資源不能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在今日的社會中答案很清楚當然是沒有。世界衛生組織和其它組織早已注意到世上有許多的食物正在被供應以餵養每一個人,而且我們也有明確的技術手段來進行海水淡化和清潔受汙染的水,使得這些水能夠安全地為人飲用。這項目標可以用工業級的規模來達成。
金融的途徑明顯有一個內在固有的缺陷,並不能使得這些基本的維生屬性和資源提供給10億人口。這在經濟上是無效率的。換句話說,以真正「經濟學」的定義來看是失敗的。
技術性的途徑證明解決這些問題確實是可能的,其中再也沒有人需要挨餓,而且也說明了如果有可能做到,那麼我們只需要想出新的方法來達成,而且如果需要的話,也要繞過目前的社會傳統。
在大部份時代精神運動的資料中,我們普遍認為金融貨幣的整體結構是今日世上大部份問題的根本原因,同時也伴隨著有可能作為解決方案途徑的技術現實。所依據的是科學上的因果關係,而不是金融貨幣上的因果關係。在一個資訊和機械科技極度發達的世界中,我們得到的偉大啟示是我們可以比史上之前的任何時刻遠遠做得更多,以滿足人類人口的需求,並且想出有邏輯的解決方案,其中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大部份環境和社會問題將會在明天消失,只要我們運用當下現今最進步的人類各方面知識和理解。

(5)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型的一些主要特色是什麼?

1. 沒有金錢或市場體系
2. 用自動化取代勞動
3. 透過「系統理論」統整地球上的科技
4. 超越貧窮的「取得使用權」
5. 自給自足/本地化的城市和生產系統
6. 科學作為管理社會的方法論
1)沒有金錢或市場體系
市場理論有一些假設,已被證明為錯誤的或只是少部份對社會有益,而且徹底對社會有害。
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如下:

A) 對於無限增長的需求,在數學邏輯上是不永續的且有害生態。整個市場體系的基礎,通常都不是這顆星球上有限資源的智慧管理,反而是為了利潤和「經濟成長」,在自然環境中不斷擷取和消耗資源。為了使人們保持就業狀態,人們一定要持續消費,但卻不用理會自然環境的狀態,並通常也忽略了產品的利用。這對於實踐永續發展的要求而言,即有策略的保存和有效率的資源利用來說,是完全的本末倒置。

B) 「產生腐敗」的激勵動機體系。通常人們認為競爭的市場會創造出對社會有進步的激勵動機。然而這只是部份有理,因為這點也產生了同樣明顯程度的腐敗(如果不是更嚴重的話),其形式包括計劃報廢、一般犯罪、戰爭、大規模的金融詐欺、勞動剝削和許多其它問題。會有今日監獄中大多數的囚犯,都是因為與金融貨幣有關的犯罪,或者非暴力性的藥物犯罪。今日大多數的立法,也皆存在於金融貨幣導向的犯罪脈絡之中。
此外,如果一個人批判性地檢視歷史,並研究我們的時代中最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們的文字傳記或心性,像是尼古拉•特斯拉、艾爾伯特•愛因斯坦、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萊特兄弟和許多其它人,人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在金融貨幣獲益的願景之中找到激勵動機。對於賺錢的興趣和關注的動力,一定不能與創造對社會有助益的產品混為一談,而且通常這兩種動機是矛盾衝突的。

C) 一個脫節、無效率的工業複合體,浪費了巨大數量的資源和能源。在當今世界中,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在全球範圍內進口、出口勞動力和物品變得更有利可圖,而不是在地化生產。我們從厄瓜多爾進口香蕉到美國、從日本的富士山進口瓶裝水、西方企業去到貧困的第三世界剝削便宜的勞動力等等。同樣地,僅僅因為勞動和生產成本/資產成本的緣故,於是對於單一的終端產品而言,從擷取資源的過程、生產零件、組裝產品、分配既有物品等等,可能就都需要橫跨數國。這是極端無技術效率的,而且只在市場體系中為了「省錢」的大義而理直氣壯。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的模型中,所關注的焦點是最大的技術效率。生產過程不是零散的,而是儘量集中化和流暢,將各種要素的移動程度降至最低,比起今日使用的方法,將會節省大量的能源和勞動。食物無論何時都是儘可能在地化生產(大部份的農作時間),這要歸功於今日室內農業技術的彈性,而所有的擷取、生產和分配過程,都經過有邏輯的組織,儘量利用最少量的勞動/運輸/空間,並儘量生產「策略上最佳的物品」(請見下文更多的說明)。換句話說,這個系統是經過規劃的,以將效率最大化、污染最小化。

D) 對於「既定建制」的需求傾向。非常簡單,既定的企業財團/金融貨幣的運作秩序,如果預見到市場份額、利潤及權力的損失,便會樹立一種傾向,以阻止對社會有正面效益的新穎事物開花結果。重要的是去考慮到一家企業財團的基本特質,和它對於自我存續的內在固有需求。
如果一個人開了一家公司、雇用員工、創造出市場並變得有利可圖,則迄今為止創造出來的東西,部份便會是使一群人能生存下去的方法。既然每位在該團體中的成員通常都會依賴於所效命的組織以得到薪水,自然就會創造出一種保護主義者的傾向,而任何威脅到該機構的事物,因此就會威脅到該群體/個人的福祉。這就是「競爭」心態的結構。儘管人們把自由市場競爭視為兩個或更多的公司之間的鬥爭(在給定的產業內),人們通常忽略了另一個層面,即競相去排斥新事物的降臨,而這些新事物將能徹底淘汰舊秩序使其過時陳腐。
延伸這一個論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拿例子說明,像是美國政府和大型石油公司,共謀限制全電動車輛在美國的擴展。這個問題在記錄片「誰謀殺了電動車?」之中已完整呈現並引用可靠來源。這裡的關鍵是維護既建制秩序的需求,為了那些發薪名冊上的人們的福祉,導致了一種內在的固有傾向去妨礙進步。一項能夠使之前老舊科技過時的新科技,將會遭遇到抵制,除非市場經濟體系能有一種方式,以一種緩慢的樣態逐步吸納所帶來的衝擊,讓企業財團能有轉變的過渡期間(例如,去延續美國的「油電動力混合車」,而不是現在本來就可以大量出現的全電動車)。也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偏袒藥商公司並與其共謀,以限制並停止先進的藥物可得性,而這些新藥物會使得現存有利可圖的舊藥物不再有價值。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中,不會有東西阻止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應用。如果該事物是安全和有用的,便會立即被應用實施,而沒有金融貨幣的機構能夠因為其本身自我維護的本質,而去阻撓進步。

E) 固有報廢會立刻創造出次級品,因為需要維持「競爭力」。這個少有人認知到的生產特性,是另一個在市場經濟體系內創造出來的浪費例子。夠糟的是多數公司持續重複生產產品,企圖使它們的產品更多樣化且有趣,只為了引起大眾的消費,但更浪費的現實在於,因為這個體系的競爭性本質,數學上當然每一樣經過生產的物品,在其被創造之時就立刻淪為次級品,因為需要刪減初始的生產成本基準,並因此才能保有「競爭力」以對抗其它公司。但其它公司也為了同樣的理由在做同樣的事情。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有云:「生產者儘量用最低的價格去儘量創造最好的產品。」但在現實中這是不必要的浪費,而且有害地誤導大眾,因為一家公司不可能使用最有效率的材料或最有效率的生產過程,因為這樣會太昂貴以致於無法維持具競爭力的成本基準。
實際上就是不能製造出「策略上最佳的」產品,因為數學邏輯上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如此做了,就沒有人會去買產品,因為在更高品質的材料中,其內在價值和所使用的生產方法將會貴到無法負擔。記住,人們會買能夠負擔得起的產品。這顆星球上的每個人,在金融貨幣體系之中,都有內建的負擔能力極限,因此會產生一種回饋機制的迴圈,透過生產次級品而不斷浪費資源,以滿足對於次級品的需求。在資源導向型經濟的模式中,物品被創造來耐久耐用,而特定物品的更新和升級,一開始就會直接內建在設計中,也要有策略性地回收並限制浪費。
在上述的說明之中,你將會注意到使用了「策略上最佳的」這個詞。這項描述的意思是物品的創造與星球資源的狀態有關,所使用的材料品質是根據將所有資源的相關屬性、耗竭速率、負面反作用等等因素考慮進去,進而形成動態平衡。換句話說,我們不會在每一台電腦上盲目地使用鈦元素,就只因為它可能是對於工作而言「最有強度」的材質。這種狹獈的作法可能會導致耗竭。相反地,將會有材料品質的分級,經由分析相關的屬性而獲得,像是可相比擬的資源、一個給定物品自然的淘汰速率、社群中的資源使用等等。這些特性和關係可以透過程式獲得,即時計算出策略上最可行的解決方案和輸出。這只是一種計算的問題而已。

F)壟斷和企業聯合的傾向,源自於利潤增長的基本動機和為了增加市場份額。這是經濟學理論家通常會否認的一點,其假設為開放式的競爭是自律的,因此壟斷和企業聯合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是極端罕見的異常現象。所謂「看不見的手」的假設,從歷史上來說並沒有多大效用,更別提圍繞著這個議題的立法,證明了其不可行性。在美國一直都有大量的壟斷現象,像是標準石油公司和微軟公司。在一個行業中,企業聯合實際上是最大的競爭者之間一種共謀的壟斷方式,而且也持續至今,儘管對一般隨意的觀察者而言較不明顯。但無論如何,「自由市場」本身並未解決這些問題,它總是讓政府介入並中止壟斷。
撇開此點,更重要的論點為在一個基於「成長」的經濟中,自然只會讓一家公司想要去擴張,並進而主導統治該產業。畢竟,「擴張」就是現代世界中經濟穩定的基礎。任何公司的擴張,總是會往壟斷或企業聯合的方向發展,因為,再說一次,競爭的基本驅動力是贏過你的競爭者。換句話說,壟斷和企業聯合在這個競爭性的體系中是絕對自然的。事實上,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再說一次,其根本基礎就是去追求市場份額的主導統治權。這個現實的真正害處回歸到上述的論點,即「既建體系」固有的內在傾向在於去維持本身的構成。如果藥商的企業聯合影響了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那麼會使減少這些企業聯合的收入來源的新想法,通常就會遭到藥商的抵制抗爭,而不管社會的福祉正受到損害。

G)市場經濟體系部份是由於「匱乏」所驅動。某樣東西數量越少,在短期內就能從中產生更多的利潤。這點造就了企業財團去限制物資可得性的傾向,並因此阻撓富裕的生產。此體系純粹就是要對抗創造富裕的驅動需求。例如,在南非洲的金柏利鑽石礦坑,在過去的資料中已有燒毀鑽石的記錄,以為了限制供應數量並因此維持高價格。鑽石是罕見的資源,要花上數十億年的時間才能被創造出來。但這點就充滿了問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其基礎和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要為了世上的人們去創造必要資源的富裕,伴隨著有策略性的保存和有效率的方法,以實現這種富裕。「匱乏」就是為何自2010年起,在這顆星球上有超過十億人口正在挨餓的主要原因。這無關沒有能力去生產食物,而是每件事都與目前體系去創造、維持匱乏的固有內在需求有關,只為了短期的利潤。
非常簡單,「富裕」、「效率」、「永續」就是利潤的天敵。這種「匱乏」的邏輯也可以運用到物品的品質上。例如,創造壽命能夠維持一輩子,而幾乎不需維修的某樣物品這種想法,對市場經濟體系而言是一種詛咒,因為這會減少消費的速率,也減緩「經濟成長」並創造出系統性的影響,像是失業等等。市場體系的匱乏屬性由於這些理由就是有害的,更別提它甚至並未達成其自詡的有效率資源保存。
儘管供給和需求會導致東西數量越少價值越高,因此增加的價值會限制消費量,減少了「耗竭」的可能性,但創造匱乏的動機,伴隨著固有內在的短期近利(起源於由匱乏所驅動的高價格),會使得策略性保存資源這種想法失效。例如,在目前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我們可能從來不會「耗盡」石油(因為匱乏而保存了資源)。但反過來講,這樣子價格也將會升高到任何人都無法負擔的程度,而那些擁用剩餘石油的公司,將從匱乏中賺取大量的金錢,而不管長期的社會和環境後果。換句話說,關於剩餘的罕見資源,雖然保存了如此高的經濟價值以致於限制了本身的消耗,但不能與具有功能性和策略性的保存維護互相混淆。真正的保存維護一定要有策略性,只能從直接管理所討論的資源而來,與該資源在某產業本身內最有效率的科技應用有關,而不是武斷的、膚淺的價格關係,缺少了理性的配置。

2) 用自動化取代勞動
隨著資訊科技的演化中,看似指數級的成長所顯示出的趨勢,像是機器人和電腦化,在關於滿足並支撐全球人口的必要需求這一方面,人力勞動顯然正變得越來越沒有效率。從工業革命開始,我們已目睹「科技性失業」的增長趨勢,在此現象裡,人類勞動力被機械取代。雖然這個趨勢對於最終長期的就業影響是可再辯論的,但卻已創造出一種淘汰工人的傾向,負面地影響了人們的購買力,並進而減緩了消費的力道。
說明了這點,但這個議題實際上仍被一個更巨大的社會急迫性所覆蓋:機械勞動(機械化)在所有的部門領域中,實際上明顯比人力勞動的表現更有效率。例如,如果一個人去追蹤工廠生產的輸出表現,像是美國在過去200年間鋼鐵業的表現,我們就能發現不只低於現今5%的勞動力就能使這些工廠運作,而且其效率和輸出能力也已大幅增加。事實上,這個趨勢現在顯示出「就業多寡與生產能力成反比」。機械化越是劇烈,一個產業就越具有生產力。
如今,由於自動化和電腦化(自動化控制)的發展現況,有許多重複枯燥的職業跟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機械化在這些領域中不只減少了世俗工作的負擔,而且也能讓人們獲得更多自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它也會增加生產力。機械不需休息、休假、睡覺等等。機械化的使用是作為一種方法,創造出這顆星球上多種形式的富裕,從食物到實體物品。
然而為了達成這種生產力的等級,我們傳統的勞動體系就是不能繼續存在。現實是我們這個為了薪水而勞動的體系,正在扼殺抑止進步,因為需要「讓人們繼續工作」以為了「經濟的穩定性」。我們正在達到一個階段,其中自動化的效率正在推翻這種為了薪水而勞動的體系,並使其過時陳腐。這種趨勢沒有減緩的跡象,特別是現今占主導地位的服務業,已正在慢慢透過自助服務機器、機器人和其它形式而自動化。同樣地,由於與摩爾定律有關的現象以及電腦和機械越來越便宜的成本花費,企業財團就是無法再使維持人力勞動合理化,而這可能僅僅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因為自動化系統將會變得太便宜,而未自動化的工作流程將無法與之匹敵。當然,這是一個矛盾的市場現象,被某些理論家稱為「資本主義的矛盾」,因為這實際上消滅了消費者(勞動者)本身,並因此也減少了消費。
除了這些問題,重要的是也要考慮根據社會重要意義的人力貢獻,而不是金融貨幣的收益。在資源導向型經濟裡,像是銀行、貿易、保險、出納、經紀人、廣告等職業將不會有存在的理由,或是任何與管理金錢有關的任何東西。
所有制度化勞動的人類行動形式,也都應該要有最大化的社會回饋。浪費資源、時間、精力在沒有直接、實體效用的運作是沒有邏輯的。而光是這項調整就將會消除掉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因為把「工作為了賺錢」作為人生的目標這種想法將不會再存在。
因此所有的貧困人口統計、劣等的物品、豪奢浮誇的精品和透過文化而被虛構、設計出來的產物,這些東西也將不會再存在,並節省了無數的時間和資源,因為它們僅僅只是為了人們的地位和賺取利潤而影響著人們。
關於這個問題的最後一個論點:有些人聽說了這些想法,並且推斷假設這樣會消滅掉溝通的藝術和個人、社會的自我表現,像是繪畫、雕刻、音樂等等。但不是這樣的。這些表達想法的媒介將很有可能以史無前例的方式興盛繁榮起來,因為人們可以利用的自由時間多寡,伴隨著社群和社會的資本,將能夠復興創造力和發明。而勞動義務的負擔也將會減少壓力,並創造出一個更宜人的文化。
為了使得社會永續、有效率地運作而創造是不同於以往方式的。其關注的焦點在於保存資源、產品的效率和有策略性的勞動配置,並應用於能夠產生實體社會回饋的事物上,而且也是為了個人的表達、探索、實驗、藝術而創造,這些東西自從有史以來都是人類演化的必要條件。

3) 透過「系統理論」統整地球上的科技
我們生活在共生/協同的行星生態系統之中,伴隨著因果關係的平衡,反映出地球運作的單一體系。巴克敏斯特•富勒對這點下了良好的定義。當他提及這個星球時,他稱之為「地球太空船」。因此該是我們反省這顆星球上社會事務的自然狀態的時候了。事實是遍佈全球的人類社會,需要同樣也是不一致地散佈在全球各地的資源。我們目前能讓資源分配運作的程序,是以企業財團的形式去追求並主張我們地球資源的「所有權」,接著企業財團再把這些資源以利潤的名義「賣給」其它人。再一次,在這項實踐中存有龐大的內在固有問題,因為如前所述,根據固有的自利傾向,人們會為了個人的獲益而販賣任何事物。但就事態更廣大的層面而言,這只是其中一小部份的問題。當涉及到我們居住在資源有限的行星上這個現實時,資源的管理和維護保存應該就要是最首要的考慮,這關乎到人類的生存,特別是過去200年之間的人口爆炸。在這顆星球上,每一秒就誕生了兩個人,而這些新生人類的每個人,都需要一輩子使用量的食物、能源、水等等和其它必要的資源。
鑒於瞭解我們擁有什麼、資源消耗速率多快的這種基本需求,並因此總是需要以最有效率、最有生產力的方式簡化各個產業的運作方式,則一定要實行一種全球性的資源管理系統。這只是常識。當一個人考慮到這種實踐所需要技術及量化的變數時,這是一個廣泛的主題。然而為了概述重點,我們可以說第一步是完整調查所有的地球資源。接著,根據每一種物料屬性的量化分析,從底部基礎再向上建構出一種具有明確策略性的生產過程,利用像是負面反作用、可更新性等等這些變數。(更多資訊可以在時代精神運動的演講「地球計畫」、「我們在哪裡?」的部份中找到)。然後也需要評估所消耗資源的統計數字、監控資源消竭的速率、規劃出合邏輯的分配等等。
換句話說,對於地球資源的管理、生產和分配,伴隨著絕對的效率、維護保存和永續性,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途徑。給定了數學上定義明確的屬性,並根據當下全部可利用的資訊與科技的現狀,在產業複合體之中的社會運作參數將會不證自明,決策會透過電腦計算而達成,而不是人為的意見。這就是電腦的智慧對於管理社會而言變成重要工具的地方,因為只有電腦計算/程式的能力可以即時有策略、有效率地進入並控管這種過程。這種科技應用並不新穎,這只是單純從目前已知的方法中去「擴大規模」。

4) 超越貧窮的「取得使用權」
財產的概念,今日大多數人不知道這是一個相當新的社會概念。在新石器革命之前,像是從今日對於漁獵社會的觀點去推斷,財產關係過去並非如我們所知的那樣。在許多狀況中,金錢或者甚至貿易的關係也不一樣。當時的社群是以平等主義的樣態存在,並依靠著那些區域的資源承載能力和既有的自然生產力來生活。只有在發現了直接的農業概念,並最終透過貿易商船的獲取資源等等-直到現代強大的既定體制和企業財團-財產這個概念才如我們今日所知的那樣,成為社會中定義明確的必需品。
雖然瞭解了這一點,即拋開財產是因為某種具體經驗的「人性」這種普遍觀念,但在今日,「沒有財產」這種觀念卻也通常被盲目地與「共產主義」和卡爾.馬克思的作品連結起來。重要的是指出時代精神運動所提倡的「沒有財產」這種想法源自於邏輯上的推論,並幾乎明確地根據有策略性的資源管理和效率,而不是根據任何這些先入為主的「共產主義者」的概念。時代神運動和共產主義兩者之間並沒有關連,因為共產主義並不是導源於有效率地保存維護和管理資源的需求。共產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是根據社會/道德上的相對論,具體而言是在文化的層面上,而不是資源導向型經濟中具體明確的環境關係。
對於滿足人類的需求而言,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所有權」,而是「取得使用權」。人們使用東西,但並非「擁有」它們。「所有權」是一種運作不良、保護主義的產物,起源於無數世代以來的資源匱乏,而且目前透過市場導向的廣告而被強化深植於人心,並支持為了金融貨幣的收益而去分裂人們的地位/階級。換句話說,「所有權」是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不論在實質物理上或意識型態上皆是如此。財產作為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伴隨著金融貨幣體系的價值觀及其所帶來的「市場」後果,這些都是不永續的、限制的以及不實際的。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的模式中,關注焦點從靜態的「所有權」轉移到「策略性的使用取得」,其體系被設計為來讓社會中的人們取得並使用所需資源。例如,不是讓人們「擁有」各式各樣的娛樂運動設備,而是要去建立一個「使用取得中心」,通常設立在此種行為發生的區域,其中一個人僅僅就是「查看」該設備,使用它並歸還。這種「圖書館」式的配置可以應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人類需求上。當然,那些心理上被制約為支持更個人主義式、物質主義式心態的人們,讀到這點時通常反對的主張會像是「如果我想要綠色且自訂的高爾夫球桿,但只有白色的可用時要怎麼辦?」這是一種在文化上虛構出來帶有偏見的保留意見。要考慮的真正問題是物品的利用,而不是虛榮心。人類的表現一直以來是由目前市場導向體系(消費)的需求所塑造,導致其價值觀就是不具功能性和不相關的。是的,這將會需要一種價值觀的調整,轉向至注重品質而不是身份認同。事實上,即使對於立足點為關注個人身份認同的那些人們而言,這種包羅萬象的社會歧異後果和方式也會創造出「利益」,並大大超越任何這種武斷的個人偏好,創造出新的價值觀且取代過時的那些。
這些包括:(a)沒有財產犯罪:在一個取得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的世界中,沒有了金錢,就沒有竊盜的動機,因為沒有再販賣的價值。你不能去偷一個跟本沒有人「擁有」的東西,而且你當然不可能拿去賣。(b)充足的取得使用:人們一直注意到,大部份的汽車會在停車空間中耗掉大部份的壽命,浪費了空間和時間。但一輛車可以在給定的區域中讓大量的使用者來利用,並因此只需要少部份的生產/資源需求,而不是保有這個導致浪費後果的所有權體系。(c)生產的最高效率:不像今日的市場體系,它一定要為了經濟的交易金額而不斷生產本身就是次級劣等的產品,我們實際上可以設計出讓壽命儘量延續的物品,並使用最佳的材料和策略上可行的生產過程。我們不再製造「便宜的」產品去形成差勁的統計數字(但目前大部份情況都是如此)。光是這項特性就將能夠節省大量的資源,並也同時使得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取得並使用物品和服務,而這些東西是人們在以金錢、固有報廢和財產等等概念為基礎的世界中所不會有的。

5) 自給自足/在地化的城市和生產系統
有許多傑出的工程師們已努力去處理工業設計的問題,從雅克•法斯科到巴克敏斯特•富勒,再到尼古拉•特斯拉。在這些設計的背後,像是雅克•法斯科知名的圓形城市或富勒的球型屋頂,這些都遵循著一個基本核心的原則:有策略性的效率和生產力的極大化。
例如,法斯科的「圓形城市」是由一系列的「帶狀區域」所構成,每一個區域都為了特定的社會功能而服務,像是能源生產、研究、娛樂、居住等等。每一座城市都是完整的系統,其中所有的需求,在任何可能的時候都在城市的複合體中,以一種在地化的方式被滿足。例如,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在靠近外部的周圍進行,而食物則是在更靠近中央的區域中,以工業規模的溫室來生產。
這種方式跟現今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全球化經濟體系,在邏輯上是非常不同的。目前的全球化體系,因為不必要的運輸和勞動加工,而浪費了令人髮指的能源和資源數量。同樣地,在城市中的交通運輸也要有策略性地創造,以消除無關的汽車使用,除了在極少數的狀況中,像是緊急救護車輛。住宅也被創造為微型系統,盡其所能從內部發電,例如從由建築結構中所吸收的陽光,並使用光伏太陽能科技。關於這些城市系統的更多資訊可以在www.thevenusproject.com中找到。

而由巴克敏斯特•富勒所完善的球型屋頂,則提供了另一個以效率為導向的媒介,也是根據相同的思路。富勒的目標是建造出能用更少資源但卻能做到更多事的設計。他注意到傳統建築技術中固有的問題,並認知到在自然界中產生的結構所具有的內在力量。這些優勢包括:比起傳統的建築更強穩許多,而且只用了更少的材料來建造。球型屋頂可以非常快速地建造,因為他們是利用模組預先建造的方式,而且也適合大規模生產。比起傳統的箱型房屋結構,這種方式也使用了較少的能源來保暖或維持涼爽。更多資訊可以在http://www.bfi.org/中找到
最後再強調一次,最根本基礎的關注焦點在於各個層面的永續性和效率,從房屋設計再到「地球設計」皆然。市場體系實際上因為它內在的腐敗和競爭本質而反抗這種效率。

6)科學作為管理的方法論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中,「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中」,是一個常被提及的社會運作的基礎概念。儘管對於產業而言,這是再明顯不過的理解,但重要的是也要理解科學方法對於人類行為的價值。科學在歷史上來說,通常一直都被抵譭為冷酷、限制性的紀律教條,只是純粹為了科技和發明而被保存下來。目前看似幾乎沒有人關注科學對於理解人類行為的用途。
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中,迷信的思維一直都是強而有力的主宰,其運作的基礎在於人類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脫離了實體的物質世界。我們有「靈魂」或「心靈」。我們是「神聖的」,我們與全知全能、掌控世界一切萬物的神連結並受其指引等等。
反過來講,同樣看似奇怪的論點在於,人類竟然也有「自由意志」來下決定,而且我們有開放的能力來選擇我們的行動和行為,而不受到環境甚至教育的影響。儘管從前兩項陳述論點所揭示出的巨大暗示意涵中,許多讀者可能找到大量的文化論點來反駁,但這不會改變以下的基本現實:即我們人類在歷史上都喜歡認為我們是特別、獨一無二的,而且跟剩下的有機體和周遭的自然現象不同。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已變得越來越明顯的是人類並不是特別的,而且在自然世界中並沒有所謂的「特別」這種東西,因為每件事物的獨特性,都是根據所有的有機體的獨特性而來。沒有理由假設人類比一隻鼴鼠、一棵樹、一隻螞蟻、一片樹葉或一個癌細胞更重要,或者在本質上更不同。這不是一種「新世紀(New Age)」的說辭,而是基本的邏輯。我們是一種實體的現象,不多也不少。
我們大量受到文化的影響,而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主要只能是因為我們的制約而形成,伴隨著我們基因的預定傾向與外在現象的互動。例如,我們有所謂「天才」的概念,這是另一種基因的預定傾向取代了一個給定行為或一套行為的字眼。例如,一位鋼琴天才可能有一種天生內在固有的能力,能夠使他們學得更快並以更敏銳的方式去表演,超越了其它花費同等時間練習但卻沒有相同基因預定傾向的人。即使如此,那位「天才」仍然必須去學習一座鋼琴是什麼,以及如何彈奏它。換句話說,基因並不是任何命令的自發性啟動者,而是需要一個環境上的觸發,好讓這種基因傾向能夠具體化。
無論如何,這部份的重點不是要去擴展「先天和後天」的爭論觀點。重點在於,我們已在科學的定義上證明了人類是可追蹤的因果關係產物,而正是這種理解,讓我們能夠減緩並甚至阻止今日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偏差或「犯罪」行為,像是虐待、謀殺、偷竊等等。一旦了解了人類制約的影響,行事的邏輯就是要去移除加速這些反應的環境屬性。
正如同一隻受到虐待且已餓了一個禮拜的狗,對於無害的路過者,牠的行為可能會是非常暴力的反射回應,而我們人類也有同樣的行為動態。如果你不想要人們偷食物,就不要剝奪人們的食物。人們已經發現,監獄本身現在正產生出更多他們所想要抑制的暴力。如果你教導一位孩子成為一位充滿憎恨厭惡的種族主義者,那麼他們將可能在餘生中都抱持著這樣子的價值觀。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是一一種根據因果關係的方式而被環境所塑造,這跟一片葉子被風吹落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式中,關於移除偏差的人類行為和動作,其核心的焦點不在於「懲罰」人們,而是在於找出這些冒犯行為和動作的原因,並努力去消除它們。人類是自身環境的產品,而個人和社會的改革則是一種科學的過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