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論「專業、專業、證照、執照、專利」為鬥爭和奴役他人的工具

發表於 : 2015-02-20, 18:36
漢化組亞伯
在「克羅埃西亞空屋筆記(4)Squat人生 免費商店free shop」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個議題:「執照社會,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專業、執照、證照、專利)其實就是一種限制、鬥爭和奴役他人的工具和手段,也還是金融貨幣體系中不可逆的「真理」,但同時也阻礙了人類文明進展 的速度。「專業、執照、證照、專利」等等概念在金融貨幣體系中只為了最高的核心準則「匱乏」和「壟斷」而服務,其核心原則為恨不得除了自己以外的其它人都 是無能力的白痴,因為只要自己掌握了「專業」,就能依照「物以稀為貴」的「真理」來為所欲為「賺錢」,而不是為了大眾的福祉,也沒有必要理會靠專業所從事 的活動或行為是否有危害到社會或自然環境,反正也沒有人能治得了自己掌握的專業(如果該專業的進入門檻很高的話更是如此)。

於是在臺灣「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因為這是金融貨幣體系下的必然弊病,理工科掌握了技術,所以在市場中有「專業」價值,而大部份的服務業則是「可有可無」的價值,而且因為人數眾多,依據供需法則供過於求的「真理」,註定是普遍低薪。

所以在普遍競爭激烈的服務業中要如何生存?基本上還是依據「匱乏的真理」來行事,所以要想辦法有高品質的服務,如王品集團等等,反正就是要想辦法 「走出自己的路」。但「走出自己的路」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也就還是「匱乏」、「壟斷」的變體,因為其意涵就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所以最強」的意思。

於是「專業、證照、執照、專利」確實很厲害,也確實很重要,否則沒有這些專業能力的話,人類的文明也無法存續,但在金融貨幣體系的限制下,也會反過 來對社會造成危害,如核四議題的專家和相關產業,如果最後被大眾普遍認為根本不需要核能,那麼這些「核能專家」最後也是無用武之地,也有可能「失業」,而 且喪失了「專業」的身份認同,這當然不是他們所樂見,更何況還涉及到了龐大的金融貨幣利益,所以這些支持核四的專家學者和龐大的能源企業財團或建築公司自 然會全力阻止。
於是乎「專業、證照、執照、專利」就變成了一種社會鬥爭的武器,一種為了生存下去而用來殘酷廝殺的「現代刀槍」。例如若沒有「專業」,在求職上就可 能遭遇到重大障礙,於是乎便開始了「競爭」的生存狀態,如上所述,恨不得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其它人都是無能的白痴,因此便產生了要分出高下的煩惱和嗔恨 心,並也衍生出種種人際關係和職場上的「鬥爭」。

不只同行業或專業裡的人要互相競爭分出高下,與其它行業接觸時,也要設法維持自己行業或專業的「匱乏」和「壟斷」性,也就是要想方設法讓自 己不要變成「黃昏產業」,於是乎在臺灣理工科普遍輕視人文科的現象就此出現,如前所述,理工科有市場價值,但人文科和大部份的服務業並沒有或很難有高的市 場價值,所以註定要努力掙扎。

另外再想想看農業吧。比起理工科的高科技產品,農業或許才更重要,因為這個產業才是關乎到一個人生命的直接存續,但也因為「供需法則」的「真理」, 所以在 農業發達、農產品多到剩餘腐爛時,自然農夫普遍也就沒有「市場價值」了,在自動化科技的發展和發達下,大量的農產品被創造出來,稀釋掉了農夫的價值。除此 之外,科技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的現象也開始入侵農業之後的工業、服務業,造成這兩種產業的「市場價值」也不斷被侵蝕貶低,進一步造成購買力減低、大量失業的 現象產生。

但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專業、證照、執照、專利」的需求可能將會不減反增,因為在越來越多人普遍的「市場價值」遭受到侵蝕之時,要如何自保求生?答 對了,越是這種情形,就是越要擁有「專業、證照、執照、專利」,就是越要讓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所以最強」。但是,在科技性失業的侵蝕所造成的大量 失業影響下,「專業、證照、執照、專利」所生產出的「高市場價值」的產品很有可能只有一個後果:賣給鬼,因為不管是農業、工業或服務業工作的普羅大眾,都 在逐漸失去購買力,造成金融貨幣體系的崩潰。這樣即使用再高的「專業、證照、執照、專利」,都無濟於事,都受到此體系的致命缺陷和不可調和的影響。

於是只要「匱乏」和「壟斷」這兩個核心的母體概念繼續存在,人類不可能有邁向大規模真心合作的一天,因為就連合作本身也是一個短暫的工具,因為現在 短暫的合作, 其最終目標也仍是要在未來能達成「壟斷」,清除掉未來可能造成潛在威脅的對手,而合作只不過是一個字面上好聽動人的煙霧障眼法。
「專業、證照、執照、專利」最後在金融幣體系下因此被扭曲為在生存叢林中殘殺的工具。同樣專業領域內的人需要競爭,但除此之外,也更要跟其它領域的 人競爭,以維持自我的身份認同和以「匱乏、壟斷」為主的「市場專業價值」。「現在競爭」的目的,就在於「未來不會產生任何競爭(即壟斷,資本主義的最高形 式)」。而在「競爭」的過程中所促進的人類福祉和貢獻,遠遠小於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和各種毀滅性的破壞。

「競爭」會給消費者帶來多樣化的選擇確實有理,但也僅只於此,對於人類社會福祉的整體貢獻,到底是如主流經濟學所說,會帶來社會的共善嗎?亦或者這 一切都只是美麗的謊言和洗腦灌輸?以「匱乏、壟斷、競爭」為核心基礎的文明軌跡,會比以「富裕、合作、共享」的新思維更合理嗎?一切以真神「錢」之名。
除非我們不盲信、不迷信這個神了,否則人類自己將會被這位神毀滅,超越金融貨幣體系,共創嶄新人類文明才是唯一正解,加入時代精神運動,瞭解資源導向型經濟Resource-Based Economy。

反觀中國的歷代以各項理由辦私塾而不讓普天下的民眾享有教育,而今我們也發展了專利與證照來限制他人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