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你們會如何將「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中學到的重要觀念、道理、精神、哲學用在 RBE 的推廣行動上?

The Zeitgeist Movement
回覆文章
頭像
Setsuna Seiei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14-08-28, 21:16

個人心得:你們會如何將「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中學到的重要觀念、道理、精神、哲學用在 RBE 的推廣行動上?

文章 Setsuna Seiei » 2014-11-12, 15:03

※本篇最早發佈於: https://www.facebook.com/1457256611217344

※文中多數 FB 連結已失效


近期在整理懶人包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技術性的」,接著就找出了這個影片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KkkHivS4Y&t=3773
 
裡面我認為最精華的是這一段:「邏輯推理,是我們想出問題解決辦法的認知能力,從因果關係的立足點去推斷,『這完全是一個技術過程,它基於我們在任何時刻擁有的訊息量。』」影片後面還有舉例說明。
 
當一個推廣者越能取得需要的知識來處理越多有關問題,就越有助於實現 RBE。(是不是很像:「當你家的小孩越聰明,就越能造福整個社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IBlMg2atE&t=5390))影片中以修車為例描述了「網路知識資料庫」的運作-運作模式基本上就像「問與答」,推薦大家先玩玩這個電腦猜人遊戲:「Akinator,网络天才」(http://cn.akinator.com),簡單體會這種「電腦輔助問題解決系統」的運作方式、原理。
 
「網路知識資料庫」建設越完善,所有的人都會擁有越同等的「問題解決能力」,不會說像目前各類問題只有各領域專家才能解答。其實電腦也已經漸漸在取代需要腦力勞動的工作了(https://youtu.be/uAvbinkTqzY),像「華生」這樣的超級電腦(https://pansci.tw/archives/63992https://pansci.tw/archives/4707)能在各領域開放提供知識協助的話,未來面對各式各樣問題人人都能夠透過網路獲得需要的解決方案建議(Google 也正在朝向這方面前進著 http://technews.tw/2014/08/26/knowledge-vault-google/)。
 
說明完我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都是技術性的」這句話的理解,接著回到問題-我們如何將這一觀念應用在推廣 RBE 上?
 
我自己覺得目前推廣主要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回應他人提出的疑問。現在雖然已經有大量翻譯影片(見 https://goo.gl/OtzCIh 中「備註」欄為「所有中文翻譯影片」的幾筆網站)、「問答討論整理」(https://goo.gl/OygK5V)保留了很多過去討論串的連結-裡面都是 RBE 支持者們集思廣益的過程、「臨時資料庫」(https://goo.gl/Gru6LQ)目前累積了約5000筆相關參考資料,但以上這些在使用上還是有門檻:一個推廣者得先看過當中許多的材料才能在需要回答問題時整理出自己的論述、找到特定文章/相關的影片片段去支持論述、針對提問人的問題提供特定參考資料,透過影片/圖文的輔助幫助對方理解、增加自己的說服力、讓自己比較言之有物等等。
 
RBE 中的一個精神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現有的資源中能夠降低這種參考資料使用門檻的,我想到的是之前臉書發起的「參考資料票選活動」(https://facebook.com/651572361629177)、還有之前構想的「論述-文獻資料庫」(https://facebook.com/653170894802657),一個是方便引用最受推薦-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參考資料、另一個則是方便引用他人整理過許多材料後產出的論述-若論述中還附有參考資料來源的話,就更能大大提高其品質(這點可以參考一下這篇網路討論金字塔解說: https://phiphicake.blogspot.tw/2012/01/paul-graham.html),成為推廣 RBE 時的重要理論依據-這種論述更能令人信服。
 
「台灣時代精神論壇」(https://twzm.net/bbs)的「時代精神論述精華區」版面就是「以現有資源」所設立的「論述-文獻資料庫」,用來轉載(同時備份)所有 RBE 相關的論述,並方便搜尋找到用來回答各種相關問題的參考資料。

如果能像這樣慢慢建構一個資料豐富的平台,且讓推廣者可以快速搜尋到需要用來回答他人問題的資料,甚至到最後提問者自己就能很容易搜尋找到自己需要且滿意的答案,「回應種種 RBE 相關問題」這一挑戰(也是推廣的一大重點)就能夠克服了。
 
-----
 
我在想,前面提到的超級電腦「華生」的思考邏輯不知道是怎麼運作的,如果擁有如此龐大的訊息量,是否將會計算得出「RBE 是人類社會最佳的演進方向」這樣的結果。
最後由 Setsuna Seiei 於 2014-11-12, 15:12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イノベイター

頭像
Setsuna Seiei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14-08-28, 21:16

Re: 個人心得:你們會如何將「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中學到的重要觀念、道理、精神、哲學用在 RBE 的推廣行動

文章 Setsuna Seiei » 2014-11-12, 15:08

※本篇最早發佈於: https://www.facebook.com/1457256611217344

※文中多數 FB 連結已失效


這篇會談到
 
「讓自動化系統取代無趣的人類勞動,讓所有人『有更多時間從事有趣及有意義的活動』。」
 
「『建立一個更出色的模式』讓現有的模式過時,實質的改變才會發生。」
 
「讓人類文明轉型到一個『更永續』的經濟模式。」
 
「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這些觀念和精神能如何應用在各平台「運作模式」的設計上來提昇「效率」(平台指的是包括官網、專頁、社團、論壇、資料庫等等)。
 
-----
 
首先是「自動化」與「讓所有人更能從事有趣及有意義的活動」觀念的應用:
 
像是設計一種盡量不需要管理員就能順利運作的臉書社團運作模式-之前舊版「參考資料庫」(https://facebook.com/639826482753017)採用邀請制的原因也是這點;或是需要管理員之類的角色來運作,但管理員的工作性質是有趣、本身就能吸引自願者擔任的,無趣的部分則想辦法自動化、改用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並從中剔除無趣的工作流程等,這點暫時找不到例子作參考。
 
-----
 
接著談應盡量去建立一種讓「自願參與者」更方便參與的模式,這跟建立一個「更永續」的運作模式也有關係:
 
拿這個「知識+」專頁的演進來舉例,一開始提問的問題要發佈到動態時報上增加曝光率並讓所有人提供參考答案,需要集到10個讚,表示有10個人都想問這個問題-其實真正目的也是想「較永續」的防止任何形式的洗版,卻也讓提問者可能一直累積不到10個讚,等不到回答;
 
後來改成只要提問者想發佈問題就能請管理員發佈到動態時報-變成又讓洗版的風險回來了(不一定指刻意的洗版,可能會是有很多人請管理員在動態時報上發佈了很多問題,卻都沒有人去回,這會造成有追蹤或接收這個專頁更新通知的人的困擾),另外還有一個之前沒發覺到的問題是想回答問題的人也會有可能一直等不到問題發佈到動態時報上;
 
最後現在的運行模式改成是任何人想回答任何問題,不論問題有沒有被提出來過、有沒有發佈在動態時報上過(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都可以請管理員發佈在動態時報上-於是這就大大增加了「答題者」這樣的「自願參與者」的參與自由度。
 
這種模式比較好似乎是有邏輯的,之前我自己提出的「論述-文獻資料庫」構想(https://facebook.com/653170894802657)中「答題者」其實就是 RBE 論述的主要生產者之一,提高答題者的「參與自由度」我認為是平台演進的很重要方向。
 
目前「知識+」的運作模式相較前幾版就是在逐漸朝向一個更好的「模式」在演進的例子-去除更多無趣又不需要的運作流程,並讓自願者更方便參與、吸引更多對「思考與對話」有興趣的支持者在這個平台找到「回答問題、生產論述」(分享如何解決問題的想法)的樂趣。
 
-----
 
再來談「永續性」:
 
一樣就「知識+」專頁來說,除了前面說的提高「參與的方便性」有助於它運作模式的「永續性」外,前面最後也講到了「樂趣」這一點,如果平台能夠持續提供有趣的活動,也能「更永續的」的運作下去。
 
這個專頁是一個問答平台,所以它的性質本身就是可以「持續提供有趣的『思考活動』」,應該試著去放大它這項特質。
 
這個專頁的重要意義在於藉由各式各樣「問題」(越有挑戰性越好)來幫助思考去建構 RBE 相關論述,並透過發佈在動態時報來增加論述的曝光度。對「思考與對話」本身有興趣的 RBE 支持者來說,這裡會是個可以持續自由發揮、找到樂趣的平台;
 
如果再加進來遊戲設計常用的「心流理論」(https://researchnotation.blogspot.tw/2013/01/flow.html),一個人的能力如果跟他面對的挑戰相當,就能持續在遊戲中找到樂趣,這點應用在這裡就是讓「參考資料庫」平台改善得讓人更容易去使用它,像前面提到的「論述-文獻資料庫」還有「參考資料票選活動」(https://facebook.com/651572361629177)都是嘗試去增加參考資料庫「易用性」的模式,這將能夠讓更多原本對「回答問題、生產論述」沒有概念和興趣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挑戰問題的樂趣、讓回答問題這件事看起來沒有那麼專業和困難,而提高參與度。
 
-----
 
再來延續上個部分,來講「資料備份和取用」,這也跟運作模式的「永續性」有關:
 
臉書專頁、社團累積的內容,目前是無法備份的,搜尋外掛 QSearch 也還搜尋不到留言跟回覆的內容。
 
這些內容之所以保存的最重要目的是要拿來用,目前主要是以「問答討論整理」(https://goo.gl/OygK5V)、少部分以「臨時資料庫」(https://goo.gl/Gru6LQ)來留存這些內容的「連結」,但這是「不永續」的,因為它不是備份內容,難保哪天內容不會不見(像裡面所有「主場新聞」的文章連結如今都失效了),而且要找到想用的「論述」也需要先爬文,因為沒辦法搜尋到內文,一旦資料筆數累積越多它就會變得越難使用-這就是「不永續的」。
 
想要備份討論內容到安全的地方、也要方便搜尋取用內容,「台灣時代精神論壇」(https://twzm.net/bbs)有資料庫備份功能、內文搜尋功能,也適合放有換行的文字內容(Google 試算表不適合)、可以內嵌影片(收錄影片片段逐字稿可以同時附上影片)、設定超連結(許多論述都會有參考資料連結)…,在現有的資源中它就是最適合做為「論述-文獻資料庫」的平台。
 
讓論壇會員主動將自己欣賞的、認為值得收錄的討論內容、論述,從專頁和社團中轉載到論壇的「論述-文獻資料庫」版面中(後來決定正式名稱為「時代精神論述精華區」)(https://goo.gl/y1AXyA),方便未來搜尋使用、並透過論壇的資料庫備份功能定時備份,不用怕內容意外消失,這樣的運作模式也就會是一個「較永續」的模式。
 
-----
 
最後簡短來談「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的精神:
 
一樣舉幾個例子,像是把臉書社團「投票」功能作為「任務認領系統」(https://facebook.com/644004919052588),把「臉書社團」平台當成「參考資料庫」(https://facebook.com/639826482753017),把「臉書專頁」平台當成「知識+」、把臉書社團「投票」功能跟「文件」功能結合成「推薦參考資料票選」(https://facebook.com/651572361629177)、以「台灣時代精神論壇」的「時代精神論述精華區」版面作為「論述-文獻資料庫」…
 
雖然之後可能發現原本沒想到的重大缺陷,像「參考資料庫」社團就整個搬家了(因為一旦某個分類的資料超過上千筆以後,要找資料就會變得非常的麻煩,代表這種模式是「不永續的」),但有些缺點還是可以透過其他工具的相互彌補而能繼續使用,像前面講的臉書社團和專頁無法備份和搜尋討論內容的缺點就透過論壇克服了(而且轉載備份過去的還是精選過的內容)。
 
每樣工具都不只有一種用途(參考 http://www.google.com.tw/#q=功能固著)、也都有優缺點,當目前有需要某種功能又沒有人有時間去建一個專用的平台時,大家可以發揮想像力(當然也需兼顧「永續性」),手邊有什麼資源就先拿來嘗試用用看,解決功能的需求,就可以繼續前進下一步了。
 
-----
 
補充前面都沒提到的一句話來對以上的回答做個總結:「讓自己成為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改變。」
 
(這題題目其實也可以改成:「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改變?」意思相近但不同問法得到的答案思考角度也會不同。)
 イノベイター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