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21 世纪了,学校还在分文组、理组,日本脑科学权威:阻碍社会进步!

對未來教育的藍圖設計,保留現好下的教育方式,增加更有效的末來學習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都 21 世纪了,学校还在分文组、理组,日本脑科学权威:阻碍社会进步!

文章 howie » 2019-02-24, 14:54

都 21 世纪了,学校还在分文组、理组,日本脑科学权威:阻碍社会进步!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 ... PmfB9myisw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正書封)-222x300.jpg
《学问全图解:未来人才必备的跨领域基本知识》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正書封)-222x300.jpg (15 KiB) 已瀏覽 24164 次

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已经产生剧烈的变化,是从前无法比拟的。只要使用 Google 搜寻,任何人都能阅览专家发表的论文。讲得极端一点,就连小学生也能接触到最新的学术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

「考试成绩」不堪用,「整合能力」是王道

首先是「语言能力」
全球顶尖的知识是使用「英文」来交流,若想获得这些知识,英文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

接着是「数学」
这里所说的数学,并非是指解出复杂算式的能力。而是指 具备数学的逻辑与严密的思考能力 ,能够理解身为现代文明基础的资讯科技与计算机概论。

再来则是「对网路的知识与感性」
这份能力则是能够理解网路的结构与理论并加以实践,同时也要具备「分析资讯的能力」。理解资讯是如何产生、修改与流通的,能够用正确的方式看待资讯。不会将自己获得的资讯照单全收,对于网路特有的负面文字与错误资讯,能够用冷静的态度进行判断。

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能力也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例如:「理解多元价值」、「待人公正」、「保持怀疑态度」、「订定工作守则」。

一旦将现代人需要的「基本能力」一一列举出来,数量将会十分庞大。同时会明白,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与纸笔测验所衡量出的「知识水平」,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总而言之,现在这个时代要求的能力就是「整合能力」和「人的基本素养」。

还在战理组?战文组?

如果只学习特定领域的事物,就会跟不上时代。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反而需要採取绕远路的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基本能力」,并接触「真材实料」,培养看清本质的眼光,这就是所谓「通识」教育。

「学习」应该要跨领域进行,举个例子,日本的大学分成「文科」和「理科」,但全世界会这样二分的只有日本而已。(台湾也是阿)

文科的人不会运用数字和逻辑,理科的人不明白自己作的研究在社会上的定位──这种想法实在太荒谬了。倘若不打破文科、理科的界限,採取跨领域、科际整合的方式来学习,那就没有意义了。

顺带一提,我从东大理学院毕业后,进入东大法学院的大学部就读。

刚进大学的时候,一心想要探究科学,不过,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我认为科学研究者其实一样也得拥有社交能力。

我是一个脑神经科学家。若想要从根本上了解大脑,需要接触的领域非常广,物理、数学当然是一定要学的,除此之外,也要学习生物学、脑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资讯工程学,甚至还得学习经济学与社会学。

要是不持续精进自己,就无法站在第一线。
「只要拿到知名大学的毕业证书,一辈子就能安稳了。」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光凭大学所学是不够的,还得自行培养广泛的基本能力才行,跨领域学习才有办法跟现实接轨。


这个时代是由「非典型的智力」所创造的
21 世纪毫无疑问是由「智力」──亦即 intelligence ──来引领世界的时代。

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智力」是一种「非典型的智力」
跟 IQ 测验所测出的「典型的智力」恰恰相反。在全球激烈竞争之下,典型的智力不断趋向同质化,逐渐失去其价值。

举个例子,第一位当上 MIT(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所长的日本人伊藤穰一,曾两度被大学退学。学歷仅高中毕业,但他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创造出崭新的点子,还担任纽约时报和 SONY 的董事。

他是一位道道地地具备「非典型智力」的人。史蒂芬‧贾伯斯和创立 Google 的赖瑞‧佩吉(Larry Page)与赛吉‧布林(Sergey Brin)也属于这类型的人。

拥有某种程度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广泛的基本能力,这才是现代所需的智力。现在这个时代,引领革新、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就会是这类的人才。


人类的大脑在学习上没有极限

顺带一提,智力并不是生下来就决定好的。
IQ 是其中一种衡量智力的方法,研究指出 IQ 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比重在 50%,其余则是受后天的环境与学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智力可以藉由学习而提升。

而且,人类的脑在学习上是没有极限的,学得越多就越能开发智力。当人因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喜悦的时候,脑中便会释放出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物质。而当时参与运作的那些神经细胞的连结会因此受到强化。这种情况称为「强化学习」。

「学习」这项行为受到强化学习的影响后,又会想要「再学更多」,不断进行强化学习的循环,于是就不断锻鍊了我的大脑。强化学习的循环运作越多次就会越强化。

人类可以进行无止境的学习。
比方说,「看歷史的书」能「分泌多巴胺」,就会强化「看歷史的书」这项行为。当这项行为受到强化之后,「看更多歷史的书」便会「分泌更多多巴胺」,越来越强化「看歷史的书」这项行为。

所以说,「歷史不好」的人并不是没办法读懂歷史,只不过是强化学习的循环尚未运作罢了。

各位都会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不过,擅长、不擅长并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强化学习的循环尚未运作的缘故。

挑战性稍微高一点,较能获得强化

关于大脑的学习方面,还有一点也相当有意思

当人们拼尽自己的全力,才好不容易跨越难关的时候,便会分泌出最佳的多巴胺。
举例来说,数学题目如果稍微难一点的话,人们在解出题目的时候,就会分泌出优质的多巴胺,也会得到更大的喜悦与成就感。

只要处理一些对现在的你而言很棘手的难题,偶尔再克服一些「强人所难的工作」,从中获得大大的成就感,就会产生强化学习的良性循环。

「工作品质自己掌控,自己要求自己。」
为了要当科学家,我从小看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书,但除此之外,任何类型的书我也都会看,像是文学、社会学、经济等。

我在国小的时候甚至还看了父亲书架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虽然自己也隐约意识到「这不是给小朋友看的书」,但我还是刻意给自己稍微高一点的要求。或许正是因为我这么做,促进了强化学习。

为了让自己当个第一线的研究者,至今仍未改变这种态度,不断进步。

对大脑而言,「学习」是一件最开心的事。
当你看了一本书深受感动,或是对某件事抱有兴趣,而不断累积知识时,这些知识就会像腐叶土般发酵,在脑中孕育出优质的土壤。比如说,某个领域最广为流传的名着,帮助你了解这个领域的脉络,里面往往充满着令任何人都赞嘆不已的洞见。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