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現場 (下) 】 一場民主 2.0 的進化:歡迎人民「打臉」政府!

提供五花八門的陰謀論,非主流團體的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馬德里現場 (下) 】 一場民主 2.0 的進化:歡迎人民「打臉」政府!

文章 howie » 2017-06-15, 10:27

https://g0v.news/一場民主-2-0-的進化-歡迎人民-打臉-政府-a82651c8ed64


一場民主 2.0 的進化:歡迎人民「打臉」政府!

經過 4 年社會運動、5 年執政經驗、30 萬人的公民參與,在馬德里市政府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部部長眼中,想要顛覆傳統民主,政府、官員、公民都必須走向「民主 2.0」的新角色。進化要到哪裡才算成功?他說:「當『公民提案打臉政府』變成習慣的時候。」

哪一個政治人物,贏得選舉之後,不是急著實現自己的政見?不是急著執行黨的意志、留下成績單?為什麼 2015 年上任的馬德里市政團隊,竟是透過文化教育、數位參政工具、辦活動等,「逼」公民起身來反對自己?

「未來政府應該是中性的、不該有意見。以前政府永遠有個立場,因為它贏了選舉,就相信自己的意見從此都比民眾的重要,」坐在馬德里市政府裡,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部部長蘇圖(Pablo Soto)在所有同事面前進行專訪,解釋他心目中的民主 2.0。

蘇圖 2011 年參與 15-M 社會運動,在街頭上他看到人民對政治既絕望又渴望的兩面,因此 2015 年隨著勝選進入首都市政廳後,他扛下「開放政府」的大旗,設立了馬德里市政府第一個「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部」,沒想到在當了部長 2 年後,他等待的,是「被打臉」的到來。

「越來越多人沒辦法接受未經公民參與的政策」

「如果有一天民眾(透過參與平台)提了跟政府立場相反的提案,然後政府照著人民的聲音做,我會覺得我們真的成功了,」蘇圖說。例如,政府提出的政策不佳,人民可以直接提出意見並且修正政策;或者反對設立社會住宅的中產階級,若提案並爭取足夠的支持、通過了公投,政府也必須好好聽人民聲音的轉彎。

「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更深的文化轉變,」蘇圖解釋,4 年任期苦短,但從街頭而起的他們,背負著人民想要顛覆民主陋習的期待,因此坐上高位、要實現新的政治可能,目標不是證明自己多厲害、不是為了下一屆的選票,而是在他們下台之後,不論上台的人是誰,民眾一樣擁有開放、透明的管道,去監督、表達、影響政策。「過去 5 年,已經可以看見,越來越多人沒辦法接受未經公民參與(討論)的政策,」他說。

要創造這樣的文化,官員、政府機器、公民都要重新定位自己。

「我們剛上任的時候,把自己定位為傾聽者,以及打造參與工具的人,」馬德里市政府公民參與部主任卡塔尼亞(Miguel Arana Catania)說,「但民眾指著我們說,你就是官員啊,你的工作就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媒體身上,面對自詡為平台、打造制度跟傾聽的新政府,媒體無所適從,一直要求市長表態,要市長針對各種政策給出方向,以領導人、英雄的視角來要求新任市長;而當市長回覆由大眾決定後,媒體顯得不耐。

再來,政府機器也要跟著執政者的轉型。例如,西班牙廣場的改建案,馬德里市政府選擇公開接受市民提案,利用 18 個問題(停車場的設置、腳踏車道的需求、樹的種植等)的問卷取得民眾需求,接著收到 19 個提案。投票之後選出 5 個做成原型(prototype),再選出 2 名進行決選。整個過程耗時 10 個月,超過5萬人參與。

過程中,政治人物的專業是設計溝通的管道,並在法規下整合意見變成提案,而政府的挑戰,則在盡可能實踐具代表性的民眾參與,包括人數、背景組成、民眾意見在不同環節扮演的角色等,這些,都與過去政府由上而下分配資源的權威角色不同。

這些對民眾和政府難道不是更難?民眾可能也無暇參與,與其要自己參與廣場的設計、填問卷,不如讓我的選區立委幫我決定即可。

蘇圖笑一笑,「把自己所有的權力交給一個人,那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要投下讓自己不會後悔的那一票,對我來說這是更困難的事。」

4 年一次的選舉,在蘇圖眼中不是實現民主價值的最好手段,更不等同於民主的完全實踐,過去沒有數位工具,人們只能透過民意代表間接的參與,但 2 年來,馬德里的各種試驗已經證明了可能性。就像是新創公司確定了市場中新產品的價值與定位後,剩下 2 年,在政府機器、政治人物、公民三種角色的進化之路上,他們希望能在自己打造的生態圈中加快腳步、擴大規模,在卸任前確立文化。
1-Z1mzyEBPw7SYMJl-EsYeGw.jpeg
蘇圖希望顛覆「投票、抗議、投票、抗議」的政治陋習,建立「民主2.0」新型態政治。(馬德里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部提供)
台灣人的民主參與,除了上街抗議還有什麼?

在民眾的憤怒之火中誕生,馬德里市政府的這場實驗,乍聽之下,像是防堵民怨的手法,或是一個極端左派上台後對既有勢力的顛覆,但 Medialab-Prado 負責人阿巴迪(Yago Bermejo Abati)認為,這更是一個防止衝突的機制,當任何宗教信仰、種族、政治黨派,都能在平台上讓自己的意見被看見,甚至透過討論尋求支持,進而成為政策,還需要以互相攻擊、血腥暴力作為手段嗎?

在蘇圖眼中,民主 2.0 的價值還包括抵抗「假新聞浪潮」。當一切透明,所有的意見都來自於民眾,而且民眾真的看見政府按其意志完成了提案,信任會慢慢地回來,民眾對政府的歸屬感也會加深,此時,假新聞趁隙而入的難度,將大幅提高。

放眼民主國家,假新聞氾濫、極端勢力興起造成國內衝突、境外勢力影響選舉,甚至政治人物上台後走向極權等,一陣陣像傳染病在民主國家間傳開。馬德里的顛覆民主之路,奠基於 6 年來民眾的覺醒,在數位工具的協助之下,他們像是醫生一樣,在新時代、新環境拋出民主 2.0,重新調整彼此的定位,拉近政府與公民的位置。

只剩 2 年,多少人願意上船?多少人願意改變自己的定位?當發現自己能夠決定繳的稅怎麼用、門前的廣場有多少綠地,多少人還會轉身放下自己的權力,對民主 2.0 搖頭?其實不用等到 2019 年馬德里的下屆選舉,參與平台上超過 15000 個提案的下一步,以及參與人數能否繼續提高,都是答案。

而擁有一切相似症狀的台灣,該問自己的是,同樣擁有過大規模社會運動的我們,那把火,誕生了什麼?我們期待也擁有一樣的公民權力、一樣的政策影響力嗎?我們願意付出的,除了上街走走、4 年一投之外,還有什麼?
這些答案在與馬德里走過的難與獲得對照之後,台灣的座標和未來航向,也就會清楚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