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23.1%: 瑞士无条件基本收入公投倡议人访谈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从0到23.1%: 瑞士无条件基本收入公投倡议人访谈

文章 howie » 2016-09-26, 21:5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 ... TIcHmPN#rd

原创 2016-09-24 黄斐 实验主义治理

1. The Confederation shall ensure the introduction of 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2. The basic income shall enable a dignified exist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public life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3. The law regulates in particular the financing and the amount of the basic income.
(瑞士无条件基本收入公投倡议原文)

编者按
如果每个人可以无条件得到一定收入,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在瑞士,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勇敢地发起了“无条件基本收入”倡议,尽管最终公投76.9%的反对票该倡议未通过,“基本收入”的概念却进入了瑞士寻常百姓家。如今,基本收入的实践在全世界遍地开花,芬兰将于2017年进行基本收入实验,而法国前不久也在讨论基本收入的可能性,法国总理瓦尔斯近日提出要将各项社会补助整合为一项基本的国民所得。

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瑞士基本收入公投的发起人,听听他们和基本收入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

2016年6月5日,瑞士的每位公民为一项划时代的提议进行投票,这项提议提出瑞士政府为公民提供每月2500瑞士法郎的基本工资,以使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最终76.9%的人投票反对,23.1%赞成。
这个倡议的酝酿,用了整整十年。
2005年, Enno Schmidt与企业家Daniel Häni相识,发现他们在政治观、价值观惊人的吻合。2008年,花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合作完成了一部电影:Basic Income: A Cultural Impulse,上传到了Youtube 上。他们没想到这部影片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欧洲引起轰动。那个时候Youtube还是新诞生的婴儿,100多万的点击量,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
QQ图片20160926214825.png
图为Enno Schmidt


2012年4月份,该项倡议正式启动。
“当你认真在做一件事时,人们会自然而然走到你身边来”。确实如此,十年当中,不少企业家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包括来自苏黎世的女企业家Ursula Piffaretti。“如果你穷,别的小孩就不跟你玩”,她说。小的时候她就深刻体会过穷人的生活有多难,于是她一生都在做慈善。
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以正式工作或志愿者的形式加入进来,尤其是和他一起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倡议发言人,Che Wagner, 28岁,在苏黎世读书,历史系硕士生。一帮年轻人的加入使得征得签名变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团队间在各个城市设立目标,主动接近公众,进行游说,筹集签名最多,便能得到奖励。
这个58岁的画家,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艺术其实是现实主义的,不是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艺术的任务是将不可见和可见,将没有做的和做过的连接起来,和作家一样,为这个世界描绘历史。”

20160926214932.png
800万枚硬币被倾倒在伯尔尼议会广场

Enno曾在银行工作过5年,为了深入了解什么是钱,什么是企业, 什么是经济体。人与人之间如何协作(Partnership),如何在企业中注入真正的“人性”,在经济中注入艺术的美。“Art has its legs in economy”。
“无条件基本收入是一种基本的权利,权利并不是慈善,而是每人都应得的东西。”Enno 侃侃而谈,“如今机器替代人的时代不可逆转,无条件基本收入显得更为必要了。”
然而他本人并不刻意需要学术界的支持,他认为学术界离现实有点远了。他所讲的诗意的有关人类解放的畅想,与《共产党宣言》的叙述多么相似啊,可是当我问这个出生于德国的人有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时,他很坦白“我没有读过”。

从想象到公意

一场革命或改变,都是从公共领域开始的。这家咖啡厅,Unternehmen Mitte,成为巴塞尔(德语区)来来往往的人们讨论基本收入理念的公共领域。正当Häni和Enno在这家咖啡厅的火炉旁一拍即合萌生出发起倡议的想法,这项倡议的发言人,当时20岁出头的Che Wagner刚刚开始接触基本收入概念。
20160926215112.png
与Che Wagner(左)和Enno Schmidt(右), 于巴塞尔市Unternehmen Mitte

这家咖啡厅每周六都会举办活动,邀请巴塞尔的市民们前来交流他们对于工作、生活、基本收入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他们的团队,并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瑞士不同城市进行筹集签名的竞赛,他们还会为签名的人精心拍摄人像。团队的宣传充满“调性”,希望用声音、图画、人们的笑脸构筑起这个故事。“电影是一项工程,要比白纸黑字更为传神和动人”,Enno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发现美、发现真理”。
那么举办这么多社会活动,钱从哪里来呢?众筹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除了瑞士人,不少德国人也捐了钱。众筹筹集来了100万,其中25万是用来印海报的。总的来说,资金不算十分阔绰,为了节约开支,几乎所有的宣传都是社交网络进行的。
除了组成三三两两的团队之外,他们有时也会趁着大型节日举办一些聚会,“趁着大家微醺喜悦的时候,最容易得到他们的签名呀”, Che笑着说。
没想到他们比预定目标提前了半年完成了签名收集。2013年10月4日,他们最终向政府上交了126000份有效签名。“你相信吗,”Che 说,“政府几乎花了半年的时间,一张张地验证签名的真伪,”民主在瑞士政府看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公投前的一次民调中,支持率只有10%。对于6月份的公投,他们的目标是达到15%, 因此23.1%已远超预期。
而分析投票的结果,有意思的是,失业者(19%)比工作者(28%-29%)的支持率低。Che分析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十分微妙的心理,越是失业者,越是可能做出表面反对的决定,由于他们生活在焦虑之中,不希望被外人认为自己不愿意工作。Che 主修历史学,本科读的是社会科学,汉娜.阿伦特对他的思想影响颇深,“我想跳出理论做点真正的政治实践”。


有条件与有可能

“毫无疑问瑞士是实践基本收入理念的最理想的地方”,Enno说。作为直接民主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提出动议的权力,只要在18个月内收集够10万个公民签名,那么这项动议即必须被纳入到政治议程中了,瑞士政府必须在3年内启动全民公投。[1]
在每次全民公投之前,政府都会印投票小册子,挨家挨户送上门,内容包括具体倡议的案文,七位联邦委员以及议会的意见。当时与基本收入一同入册的还有其他四项提案,在公众看来,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提案兴许没什么特别。
20160926215254.png
每位瑞士公民在公投前收到的小册子的封面,第二条为无条件基本收入倡议


无条件基本收入公投在瑞士首先举行得益于政治条件的便利,但这项提议在瑞士又几乎是最不可能通过的。这个富裕的国家贫困率和失业率都相对较低,瑞士人的保守是出了名的。如同Parijs撰文指出,这个孕育了加尔文主义的地方,人们有着坚定的职业信念。[2]
人们关于基本收入的畅想与实验从未终止。1974到1979年,加拿大的Manitoba省Daulphin小镇的每一个居民都加入了Mincome保证收入实验[3],而2017年芬兰即将实施 “全民基本收入计划”,向2000名随机挑选的公民发放560欧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月工资。
而有关基本收入或相似理念,如区域分红、国家红利、人头基金等的思考则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托马斯.潘恩就是基本赠与的提倡者,他认为人们不论贫穷富有,到达一定年纪都应当得到土地财产。基本收入也得到弥尔顿.弗里德曼的支持,其在1962年《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书以及Newsweek的两期专栏中介绍了这一思想,基本收入得到自由主义者的支持在于可以大幅削减政府福利开支。
如今的Enno和Che回到了各自的生活,Che拾起了学业,即将完成苏黎世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而Enno希望今后走到自己能走到的地方,像今天和我娓娓道来一样,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
瑞士的这场无条件的基本收入的实践,若星星之火,绽放在寻常百姓的对白中。就像我日内瓦房东的弟弟,“我投了支持票,如果有这笔基本收入,我想人们的选择会更自由,更尊重内心”,而他刚刚被德意志银行裁员。

参考文献

[1] Philippe van Parijs, June 2016, the worldwide March to BasicIncome: Thank You Switzerland! Social Europe—politics, economy and employment& labour
[2] http://basicincome.org/news/2016/06/the ... itzerland/
[3] The town with no poverty: the health effects of a CanadianGuaranteed Annual Income Field Experiment, Canadian Public Policy, Vol 37, No3, September 2011, pp 283-305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