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窮途的資本主義:政府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讓社會進步,還是養出更多米蟲?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回覆文章
頭像
howie
文章: 413
註冊時間: 2014-04-28, 21:01

走向窮途的資本主義:政府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讓社會進步,還是養出更多米蟲?

文章 howie » 2016-03-27, 00:15

https://buzzorange.com/2016/03/24/ubi/


BO 導讀:想要未來的經濟照常運作,我們需要拋棄「工作=個人價值」的不健康迷思。因為以後的世界裡,幫你養家糊口的工作機會只會越來越少,逐漸變多的,則是人人免費共享的資訊知識財產,成就感不再來自每個月的薪資轉帳,而是投入興趣領域的熱忱和自願付出的時間。

如果一個經濟體系的目的是提供每個人薪資優渥的工作,那我們現有的這個體系顯然沒在好好運作。美國大部分居民薪資凍結的情況已經維持四十多年了,失業率(包含那些沒坦白失業的)大於百分之十。現在很多工作要嘛兼職,要嘛不定時,甚至是沒福利也沒保障的「屎缺」。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北美居民表示自己有投入工作,全世界只有百分之十三的人有同樣的想法。

事實是,在不久的未來,很多工作將會被機器與電腦取代。加工型科技已經淘汰掉許多普遍的手工事務,特別是在工廠與辦公室裡。新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也很有可能佔據更多職位,甚至在某些專業領域上。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百分之四十七的工作職務將被科技威脅取代。

當然,我們可以提升教育和訓練品質,以培養更多機器無法超越的人才,也可以提高基本薪資來面對這個問題,但長期來看,這些方法的有效程度仍然有待商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工作已經不如以往那麼有價值了,我們不再能從日復一日的工作勤務和職務頭銜建立自我認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學者正在主張一個新人權──「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也就是由政府提供所有人足夠的金錢來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芬蘭、瑞士及加拿大已有相關的測試計畫。

「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將會保障所謂的「不穩定無產者(Precariat)」,也就是即便有在工作,卻因薪資不穩定,無法增加自身金錢保障的最低薪資階級工作者。對其他薪資階級的人而言,這將會減少需要工作的時間,讓人能自由地投入更有創造力、更有成就感的興趣或事物,同時享受新科技帶來的好處。

反對 UBI 的人指稱,這項主張不但燒錢又不切實際,更可能導致政府公帑徒養百萬米蟲的結果。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下,或許他們是正確的,但如果考慮到未來的經濟體系將如何改變,結果就不一樣了。UBI 的確不是依現況而定的理論,而是以資本主義失去社會生產力為前提而定。

英國經濟新聞主編保羅‧梅森(Paul Mason)寫的書《資本主義之後》(暫譯,原文:Postcapitalism)就是在探討資本主義崩潰的可能性。他從資本主義萌生到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分析各階段的創新和繁榮程度,得到了一個結論:現在的我們並不如所想地創新與繁榮。說穿了,發明 Facebook 的重要性根本比不上蒸氣機器的出現。資本主義正逐漸被自己給壓垮了。對此,梅森提出了三個原因:

金融大崩盤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證明了現有體系的不穩定性。銀行以低利率鼓勵民眾借款,民眾也樂於用信用卡、貸款替代薪資的不足,最後引發了連鎖性的各項次級信貸危機。然而,即便經濟崩盤,銀行仍未撤下他們的金錢政策。美國、日本及歐洲的銀行在金融危機後,一共印了十二萬億美元新鈔,填補舊帳的同時又挖出新坑。

「新自由主義的盲點,就是讓所有人以為,即使他們擁有較低的薪資水準,也能享受高水準的消費生活。」梅森寫道,「你可以繼續印鈔出鈔,但如果這些鈔票不流向工作階級,反而拿來利用工作階級的貸款和信用卡為銀行創造利潤,遲早會撞牆。到了某個程度之後,借錢給消費者來收取利潤的方法會同拉緊的橡皮筋一般斷掉,然後打回自己身上。」

資訊財產
現代經濟體越來越依賴資訊,「資訊是免費的」這個說法人人皆知,但免費的事情對資本主義而言是種威脅,畢竟資本主義的宗旨就是競爭跟收割利潤。

資訊財產和實質財產並不一樣。打造每台 BMW 的困難度相等,然而,在電腦上複製一個檔案只要三秒鐘。對 Google、Facebook 跟 Apple 這些資訊大佬而言,資訊財產的特性讓他們只要創造了一個基本模型,之後就算坐著什麼都不做也能數錢數到手抽筋。

不過,資訊財產帶來的挑戰在於,他們需要時時經營各自想法的價值,所以他們仰賴智慧財產權的名聲(但這塊法規簡直是眾所皆知地一片混亂),並且壟斷市場(搜尋找 Google,Bing 是什麼?),或是販賣資料(Facebook 販售使用者的個人瀏覽紀錄給廣告業者)。

這些事情全然顛覆了固有的資本主義交易,因為傳統的供需法則已被打破。我們已經從資源有限的時代,來到了資訊爆炸的世界。科技讓許多產業沒有邊際成本。

「現代資本主義的矛盾點在於免費的可能性、充足的社會生產量,以及壟斷企業、銀行、政府互相搶奪市場權力跟資訊的情況。」梅森分析道,「網路和階級之間的競爭波及到了整個社會架構。」

氣候變遷
目前為止,政府和企業皆主張市場機制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最佳方案,但所有證據都顯示他們大錯特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若要成功將增溫幅度控制在政府與科學家同意的「攝氏兩度」內,2050 年前我們所燃燒的碳重量不能超過八百八十六億噸。然而如果燒光化石燃料廠持續投資開採的資源,排放量將會是國際能源署數據的好幾倍。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氣候變遷代表的是巨大的市場失靈現象。「真正荒誕的不是那些否認氣候變遷的人,而是相信現有市場機制能停止氣候變遷的政治家與經濟學者。他們荒謬到相信市場能限制氣象活動,並在規劃下可以提供超越人類能想到的再造工程。」

資本主義之後的生活
梅森主張,我們需要向一個「資本主義後」的經濟體系邁進,在那個體系裡,金錢不再是核心,人人能共享產品、資訊和知識財產。他認為我們需要將金融產業部分社會化,將資訊社會化,鼓勵合作跟志願服務,將公益全球化。在梅森理想的經濟體系內,在深山建立免費的 Wifi 網路將比電信業者壟斷市場的權益來得重要。

「無條件基本收入」則是這個「無市場經濟體系」的關鍵。它不會讓人們惰於工作,因為那些薪資優越、熱愛自己職務的人仍然會持續工作下去,相反地,它會讓人不需要花時間去做機器能簡單達成的事情。

儘管所有資本主義以外的其他主張聽起來都像社會主義(事實上,梅森的主張跟傳統社會主義完全不同),帶來貧富差距、資訊壟斷與金融權力的資本主義已經快要走到末路了。現在是時候好好想想,新的時代該是什麼新的模樣。

(資料來源:CO.EXIST;圖片來源:Got Credit、 StanJourdan、BICN/RCRG,CC Licensed)

回覆文章